资料图:燕郊某居民楼。王骏 摄
“倾听你的搬家故事”
张博在网络上发出视频不到半个小时,名为“搬家”的微博号便转发并评论说,“搬家不应该是痛苦的,坐在车上太拉风了。”
来自湖南长沙的吴怀是“搬家”的博主,她独自运营该微博号一年多,累积了10万的粉丝数,她在简介中给自己贴上了“旧家情感寄托站”、“倾听你的搬家故事”等标签,已经转发了数千条网友搬家的经历和心得。
来北京工作七八年的吴怀,保持着每年搬一次家的频率,她观察到北京搬家市场存在的乱象,以至于她称自己的每次搬家都是“噩梦”。
“叫车搬家总会遇到司机爽约的情况,他就告诉你车坏了,要去修,让你再去找。”吴怀说,刚开始东西少,一辆金杯面包车就够了,现在则需要带着大概10箱行李东奔西走。
她对中新网记者说,“我觉得人赋予搬家的定位和情感不应该是噩梦,而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作别旧物,寄予生活新的期待,而不是在迁徙的过程中就开始翻白眼。”
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智新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坦言,频繁搬家是目前在大城市打拼的中国年轻人必须付出的生活成本和职业提升的成本,他说,“如果你想要未来获得更多机会和可能,就需要考虑到自己能否承受得了这些压力。”
资料图:北京南站候车厅,多少人的北漂生活从这里开始,又从这里离开。汤琪 摄
频繁搬家是奋斗的成本?
2016年,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达到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人在“漂”。
尽管在统计中,北京的流动人口增速持续放缓,但张智新告诉中新网记者,从宏观上讲,大都市化是全世界的大趋势,优质资源和要素仍会继续向大城市集中,从职场前景来看,北上广深等城市仍具有更多的机会和创新优势。
因此,这些城市普遍存在人流过大、交通拥堵等问题,在此奋斗的年轻人一旦换了工作单位,势必要考虑诸多因素,搬到一个对他们说来生活相对便利的住所。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溪喧告诉中新网记者,大力建设卫星城、卫星镇,分散、分区建立不同的产业园区,有利于缓解交通压力,他表示,“如果在卫星城镇之间合理规划公共交通系统,再加上市镇内的公交车、共享单车,有可能减少年轻人频繁搬家的现象。”
但张智新和李溪喧都一致认为,有些问题并非是通过规划就能很快解决的。
例如,大城市的高房价带动房租上涨的现象,在张智新看来,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经阶段,而中国恰恰处在这个周期上,他说,“北漂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人的选择,包括房租、搬家的困扰是需要去主动承担的。”
“未来,城市规划者考虑的不应仅仅是北漂族的问题,其他城市居民同样有类似的困扰。”李溪喧表示,一座城市要有与其相匹配的生活便利性和亲和度,建设卫星城镇非一朝一夕,但可以先把已有的城市片区建设好,各种功能的建筑布点、各项城市设施的安排要均衡。
尽管北京的搬家市场广阔,但近年来不断涌现的互联网搬家平台还是对上述受访者吴伟的工作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他表示,打他电话的人虽然多,但最后敲定的活儿没有几个,他也在考虑扩大业务范围,不然只能选择转行。
“我见过很多拎着大包回老家的人,也送走不少去邮局寄行李回家的人,北京是个奋斗的城市,能留下来实属不易,我还是希望能靠自己的能力,发展出一片天地。”吴伟说。(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