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百姓声音

大学校园里“粉丝经济”的冷与热
发布时间:2016-12-20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收藏

  理智“追星”与获得感

  大四学生张依然是一名11年的“玉米(李宇春粉丝的名称)”。从2005年李宇春参加一档选秀节目开始,她便成为一名忠实的“玉米”。现如今,她也从小学生到了即将大学毕业的年龄。她认为,追星带给她最多的是精神上的正能量。“看见偶像很优秀,自己也会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张依然说,“有一种和自己的偶像陪伴彼此成长的感觉。”

  张依然加入了一个粉丝原创宣传组织,她负责编辑电子杂志,平时发布偶像娱乐生活新闻。正是因为这个经历,她获得了一家杂志社的实习机会。有时,因为实习机会见到自己的偶像,拿到一些内部杂志或者周边产品,她会非常开心。

  看着自己喜爱的歌手不局限于音乐领域,而是有了多方面更好的发展,她都愿意积极地支持。张依然觉得为音乐付费是件正常的事,“支持自己喜欢的音乐人和正版音乐,也是对版权保护的一种支持。”她把对偶像的喜爱当作生活的一部分,是高压生活下的放松,她认为粉丝就是粉丝,追星应该理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王艺霖坦然,自己很喜欢篮球明星科比·布莱恩特。她喜欢偶像绝不服输的性格,在球队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和用进球扼止质疑的表现。几年下来,她积攒了一些T恤、球衣、球鞋,算是追星的全部开销。今年2月,她去美国洛杉矶斯台普斯中心看了一场科比的比赛,圆了自己一个梦想。“等我日后毕业了工作稳定后,恐怕再无这样一个精神信仰,能让我去追逐我的梦。”王艺霖说。

  马悠觉得追星这件事带给她的益处远远大于弊处,提高了她的人际交往能力、自由行能力、语言能力,以及让她练就了拍图、修图、做公告、写稿等一身的技能。当时为了能听懂“爱豆”的采访,她学习了一门外语,现在能够在国外与人进行基本交流。

  “每个人获取快乐的方式不一样。因为喜欢这样一个明星而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是最大的收获。有时甚至觉得认识这些朋友比见‘爱豆’还重要。”马悠说。

  袁辛认为,优质的偶像会为粉丝指引前进的方向,提供榜样参照。大多数偶像在社会中会为粉丝提供正向的力量,而偶像群体的存在对社会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很多大学生是在崇拜偶像的过程中完成了人生的自我塑造,而且粉丝会因为偶像结识更多生活中的人,偶像确实在人生的特定阶段能引领粉丝塑造一个更好的社会形象。“在生活中可能我们很努力却没有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状态,而偶像满足了粉丝对于自己理想状态的期待。”袁辛说。

  “粉丝经济”在校园难具普遍性

  关于“追星”的花费问题,张依然介绍,在“爱豆”出专辑和巡演的年份花费会多一些,一年大概花费3000~4000元。这个额度在她本人和家庭的承受范围之内。

  “以前每年爸妈会资助我一场演唱会的门票,但实习之后,所有追星的花费就是自己出了。”她表示追星的花费主要就是演唱会、专辑或者路费,偶尔买一些官方出的明星周边产品。

  马悠提到,现在有很多旅行社推出了追星旅行团,可以报团到国外看演唱会,追星衍生出了许多新的商业模式。但她认为所有的花费都应该建立在自己的经济基础上,“饿着肚子追星就太不负责任了。”

  陈艾不觉得自己是个花了很多钱的疯狂粉丝。“我没有买什么大件的东西,有人可是有好几把五月天团长‘怪兽’的签名琴呢。”在一家电商网站的面上,单把“怪兽”签名琴的售价超过4万元。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调查结果显示,在追星的花销上,59%的受访者表示年均花销为零,500元以下的占32%,500~1000元的占5%,5000元以上的不足1%。

  在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主任陈鹏看来,大学生没有固定收入,开支相对理智,所以大学生是对产品价格敏感性很强的群体,理性化程度相对较高。虽然会花时间,但涉及金钱,他们会有自己的一个考量。明星应该对粉丝消费进行理性引导,粉丝也应当学会对偶像产品的鉴别,各个媒介渠道应该正确地宣传粉丝产品,不应该过分地抬高粉丝经济的地位,对于打着粉丝旗号无价值或价值量不高的产品应该进行限制。

  “明星可以煽动粉丝过度消费,但这是对未来购买力的透支,对整个经济可能还有一定的伤害,甚至会产生负效应,”陈鹏说。

  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曹国东认为,现在大学生获取知识比较多元丰富,情感输出渠道比较多,粉丝消费只是其中的一个点,大学生更趋问于偶像能带来指引,单纯的粉丝消费对大学生而言吸引力不大。

  应访者要求,文中受访学生均为化名。

  (上海体育学院丁尔驰蓝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筱涵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