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流失海外的乾隆玉玺,在法国的一场拍卖会上,被一位匿名的中国买家以2100万欧元拍下。最后的成交价,竟超过了预先估价的20倍。
虽然相当于人民币1.5亿元的这件拍品,虽然中国网友也没花一分钱,但中国藏家抱得玉玺归的结果,却似乎没能让太多的中国人觉得开心。
吃瓜群众既没有扬眉吐气的感受,也没有国宝归来的荣耀感,反而平添了许多郁闷。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多达上千万件文物流失国外。1.5亿元拍回来的,不过是千万分之一。但它们本就姓“中”,而今藏家反以竞拍的方式收回,中国人不开心是应该的。
即便有钱任性的中国买家,在国外拍卖场上,咬咬牙抱几件回来,国人现在也不再把它当成爱国的举动了。这些年,中国的收藏机构,在文物回归方面花了难以计数的钱,生意的意义大于回归的意义,这跟爱国和荣耀很难挂得上钩。现在,国人面临的尴尬是,虽然有至少三部国际性的文物保护法律可以成为我国跨国追讨文物的依据,但成功之难,难于上青天。因为欧美许多国家,都没在这些公约上签字。三个与文物追溯的国际法律文本,都是在上世纪中叶以后制订的,它有一个规矩就是“法不溯及既往”,这对中国来说是非常吃亏的。
这次乾隆玉玺拍卖,是否有多家中国收藏机构参与,外界不得而知。但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它直接把乾隆玉玺的身份提到了一个离谱的价格,将来它回到原文物单位的可能性,也随之变得非常小。
如今,这个藏家手上,1.5亿元已经是起步价。这个代价换回一件乾隆玉玺的回归,对于藏家来说,是值得的,但如果把这个代价视作中国社会财富的支出,却是不值得的,这正是吃瓜群众不开心的原因所在。
中国追讨文物,未来可能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走国际社会相关法律的完善之路、健全之路,此中包括了与很多国家一对一的文物追溯谈判,构建双方都能接受的回旋余地。韩国在追讨1866年流失至法国的一批珍贵古籍,与法国达成的所有权归法国、保管权归韩国,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
追讨中国以千万计的文物,更是需要中国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当国家强大了,在国际法则的制订完善过程中话语权够重了,中国文物追讨,才能把理直气壮的声音,变成占据主导的规则。否则,砸多少钱,都讨不回国人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