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网友认为民生银行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或有意包庇关某。甚至有少部分网友要“抵制民生银行”,表示“从此民生银行是路人”。
@新浪四川发起一项投票,参与网友1万多名,98.8%的网友认为在此事件中,关某的行为算性骚扰,仅1.2%的网友认为不算。
网友“尚昱301”称:从民生银行的第一次回应看,他们完全没有感觉到问题严重,可见这种“企业文化”在民生已是司空见惯,久居鲍鱼之肆不觉其臭,关小虎不是第一次干这事,不是一个关小虎干这事。
12月8日晚间,民生银行北京分行再次回应称,对关某作出撤职和解除劳动合同处分。尽管关某得到处分,网络关于此事的讨论仍在继续,甚至超过事件本身。
网友“王志安”表示:“1.那么直接在微信里就直接谈开房,连最起码的调情过程都懒得费劲,说明关小虎此前一定多次得手,绝非初犯;2.民生银行在压力下才决定开除,本质上也认为这不是多大事儿;3.这件事民生银行有责任,因为关小虎是凭借着职务身份胁迫对方,理应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网友“乱谈胡说”则称,关某凭借职位来胁迫受害者就范,这种胁迫的“权力”是公司给的,公司理应为此负责。
媒体观点分析
大量报道均使用“民生银行回应”或处理结果“停职”为标题,释放出民生银行积极的舆情应对姿态,但整体导向却不利于民生银行。比如“银行高管被指逼女下属开房民生银行回应”等相对中性的标题,占比虽达到42%,但少于占比达47%的诸如“民生银行回应关某骚扰女下属丑闻:微信不算性骚扰”“性骚扰女下属哪能停职就了事”等导向性非常明显的标题。两种类型的标题对网友的影响也有着明显区别。
中国经济网发表《不开房就开除民生银行基层管理暴露五大漏洞》指出,劣币驱逐良币,善良的女员工被逼着离开,暴露出民生银行基层单位管理存在五大管理漏洞:“业绩为王”“扭曲的上下级关系”“管理人员缺乏正义感”“人力资源成为搅屎棍”“事后问责不够”。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表《银行领导调戏女下属丑闻刷屏,微信骚扰算不算性骚扰?》称,无论你是女员工还是男员工,遇到这种情况都不要害怕,当你在职权上无法和上司抗衡时,你还可以选择以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当然,预防和制止职场“性骚扰”,相关部门更须从立法、司法和执法全面发力,为所有职工提供一个可靠的维权屏障。
《南方都市报》在《女员工遭性骚扰,只因银行是男性把持的世界》一文中表示,在金融部门等非常男性化的环境里,帮助和确保女性在该领域能有与男性一样的公平竞争机会,才是克服职场性骚扰的根本。
自媒体账号“老徐时评”称,在这个事件中,要给民生银行的舆情应对差评。其最初的应对方式,让公众觉得这样的事情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严重的一次。这样的应对,使本来是负面的东西更加负面,令企业的品牌和声誉严重受损。
网易原生内容中心《热观察》栏目发表《民生银行重新定义了性骚扰,为了甩锅毫无下限》称,民生银行表现出轻描淡写、随手甩锅的姿态,有包庇纵容、姑息养奸之嫌。
舆情点评
纵观本次民生银行“骚扰门”,是一起典型的舆情回应失当案例。
首先,称被骚扰对象“是临时员工”的表述,有不重视当事女职员的暗示;其次,“骚扰仅限于微信”“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关系”,被舆论指责缺乏法律常识,成为事件爆发二次舆情的导火索;最后,在当事人要求银行道歉的情况下,银行又称“未联系上王女士”,与当事人说法相左。如此等等,加深了舆论的不信任。
同时,媒体报道中“微信不算性骚扰”的标题,也促使了这种不信任的进一步深入。在此信任危机下,就给了如关某“是一面旗帜”“是某领导亲信”及诸多民生银行内部人员爆料扩散的土壤,也进一步促使事件出现更多不确定性因素,事态进一步发展。
从整个事件发展来看,舆论关注也从性骚扰及关某人品的讨论,转移到对民生银行相关处理的批评。目前来看,舆论已将个体员工的责任转嫁到公司整体的责任,直击民生银行的企业形象。
性骚扰事件能够在舆论场一再引起热议,是网友对“只有严惩没有监管”及“权利得不到保护”现状的担忧,得不到根除的职场潜规则是影响人们安全感的根源。
对于民生银行来说,处理该舆情事件,如做好责任切割,在表述上更严谨些,事态也就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发展成企业的信誉危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信息化时代,企业舆情很容易快速升温变成社会热点。企业舆情成为社会热点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全方位的,有时弥补起来需要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