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过,多数人对信用卡的“开发”程度也只局限于刷卡、取现、分期付款等常规模式。 不少刷卡一族几乎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刷卡消费时那么潇洒有范儿,等收到账单却时常恍然大悟“悔不当初”。因为疏忽大意,“喜刷刷”的你是否落入信用卡消费的“陷阱”? 实际上,信用卡的功能远不止这些,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也有“不能说的秘密”。
潜规则一: 还款“小尾巴” 全额罚息收费高
信用卡的利息计算实行日单利、月复利制,利息像“驴打滚儿”一样,忘记及时还款“后果很严重”。不仅如此,银行还非常“小气”,即便部分欠款已还也按照会全额欠款罚息。哪怕你还了1万元就欠1块钱忘了还,银行都会无情地按照1万元罚息,且罚得不轻。其实,全额罚息连续第三年成为《银率网2014年度3·15银行服务调查报告》中消费者最不满意的收费服务,调查中没有受访者认为全额罚息是合理收费。
评:办卡时是“爷” 还款时是“孙子”
尽管消费者对信用卡全额罚息的不满由来已久,但目前大多数银行还是采取全额罚息的政策,消费者完全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业内人士认为,银行是金融产品合同的制造者,处于强势地位,而普通用卡人处于被动接受的弱势地位。专家指出,一旦没有及时还款,可能被列入“黑名单”,甚至影响征信记录,得不偿失。因此,还款千万别马虎,不要给银行抓住“小尾巴”。
潜规则二:不设密码 盗刷银行不负责
很多人支持“不设密码更安全”的说法,主要依据来自银行规定:“失卡保障”往往限于签名消费,而凭密码消费、网络交易、电话转账等,均不在“失卡保障”范围之内。可是实际上,消费者依靠“失卡保障”在现实生活中成功获得赔偿的案例并不多。为了避免盗刷风险,相信“失卡保障”的庇护,有人就会选择不设密码,依靠背签和消费时签名来抵御风险。事实上,我们把银行想的“太负责”。有一些银行没有配套“失卡保障”服务,商户在结账时也少有认真核对签名的做法,签名消费的信用卡遭盗刷也无法获得赔偿。
例:银行的“消费者权益保障”条款形同虚设
李先生的信用卡和手机都未丢失,但却莫名被盗刷数万元。李先生申请所在银行相关保障,起初,银行愿意承担责任,后来改为和李先生各承担一半责任,但是,在履行申报中,银行又变卦说不承担任何责任。理由是,内部发布通知,“从2015年3月24日起手机银行转账(1元以上金额),均需支付密码及手机动态验证码。而之前规定的是1万元以下转账只需支付密码即可。”李先生的信用卡被盗刷正是在规定变更前,奇怪的是,李先生从未收到来自银行的任何密码认证变动通知。
潜规则三:分期利率高 免息不等于免费
面对自己心仪已久的商品,不少消费者在银行“分期免息”的广告面前不禁心动。但却很少有人关注到:免息不等于免费,银行还要收取手续费。按照计算,分期比正常贷款要多还20%以上,分期后的资金占用也是分段的,综合来说,分期的真实利率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而分期若提前还款,要一次性偿还剩余期数的所有分期手续费。
评:听似优惠 实则“万变不离要赚钱”
号称“零利率”的分期付款往往都是银行的宣传“噱头”,真实情况是,银行通常日常分期付款手续费每期0.6%到0.7%,折算成年利率一般在8%左右,超过1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而且,大多数银行规定,提前还款也要收全额手续费,退货不退手续费。专家提醒消费者,面对“免息分期”,还请理性分析自己的还款能力,小心沦为“卡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