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回来了,习近平回来了……大年廿五,陕北高原上的小山村——梁家河沸腾了,村民们从分布在山沟两侧的窑洞中,纷纷向村委会聚拢。
2015年2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回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看望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在这里生产生活7年之久的乡亲们。
“小年”都已经过了两天,梁家河人包括当地的各级干部,做梦都想不到,总书记这个时间回来看望他们。全村老少雀跃欢呼,浓重的乡音把总书记的名字喊的那么亲切自然。你听不出是多大的领导来了,而是他们久别的亲人回家了!在陕北梁家河人的心中,无论总书记这些年怎样升迁,“官”做到多大,还是他们的“知青”,还是他们的支书。全村老少把他的名字,当做内心的崇敬和荣耀,也是他们耳根斯磨离别后魂牵梦绕的挂念!
他们围着总书记,相互拉着手,拍着肩,总书记还叫得上他们儿时的名字,大家无拘无束,浓浓的乡情让所有人感动!
不走进他们,难以体会这块黄土地深厚的人情,不走进他们,更体会不到一位重情重义的领袖、从这里走出去的总书记!
2015年2月20日,农历正月初二,笔者从北京出发,经石家庄、太原、吕梁市到吴堡县,从当年毛主席东渡黄河的川口村附近由山西踏上了革命圣地—陕北的黄土地,再经绥德进延川县,来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知青”下乡插队的文安驿镇梁家河村。
尽管是大年初四,通往梁家河村不过4米宽的村级公路上,过往着“陕”字、“豫”字、“川”字、“蒙”字、“京”字,甚至有“吉”字车牌的车辆。
薄雪覆盖的沟两侧山坡上,依稀可见的灌木和梯田,蜿蜒的公路下面,是横亘在沟堂里坚实的土坝,土坝之间是平整的人造淤积耕地。
有谁能想到,这种现代化生态农业建设方法,是40年前习近平做为“知青”和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搞起来的“知青淤积地”。
在这里,看不到山区农村较为普遍的沟口冲击扇,也看不到水土流失山洪导致的漫川“河道”。
成排的路树,整洁的路面,延伸到梁家河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延伸到更远些的山沟两侧零星的居民窑洞。
在路旁,距村委会不远处的一座平房小院,就是当年习总书记的入党介绍人、老搭档梁玉明的家。
74岁的老支书梁玉明,精神矍铄,热情地向前来参观的外地客人打着招呼。
9天前,总书记就在这座小院靠院墙的东屋同梁玉明一家人共进午餐。梁玉明的老伴,也已72岁高龄,同样和善可亲,她向笔者介绍着:“吃饭时,习近平就坐在这个位置……”还介绍说:过去他经常在我们家吃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在县委办公室主任、县委机关工委书记张宏伟陪同下,先后参观了习总书记住过的三处窑洞,参观了总书记当年做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建设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还有总书记当年设计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宣传板报。
同吃、同住、同劳动,总书记当年从一位16岁韭菜和麦苗都分不清楚的城市青年,变成了体格健壮、思想成熟的中共党员、党支部书记,有总书记个人的艰苦努力,也有这方黄土地、这里乡亲们的深情厚义。
总书记同乡亲们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总书记在福建省工作期间,得知村民吕侯生因意外导致腿疾难以治愈,他把吕侯生接到福州治疗并给予了生活上的诸多照顾;得知村民梁耀才家人有病,负担太重,寄钱过来帮助解难……。
1993年,习近平总书记时任福州市委书记时,第一次回梁家河看望乡亲们,给每家每户送了一块电子闹钟。
梁玉明说:当时孩子起早上学,闹钟“响铃”非常实用,电子闹钟起了很大的作用,质量也非常好,到现在我还保存着。
习主席当年从梁家河走出去,无论时光流逝还是职务变迁,他始终挂念着这里,关心着这里的变化。这次回来看望乡亲们,为了同乡亲们走的更近,坐到一起,他叮嘱当地和随行工作人员,不要派警察,更不要有“便衣”,我就是一位“知青”回来看乡亲们!
习主席当年刚来梁家河时住的第一孔窑洞的房东刘金莲介绍说:他当年保送清华大学,离开梁家河的那一天,我们一家人哭成了一团,公公婆婆哭,孩子抱着习近平的腿不松手,习近平也哭成泪人……现在想起来,全村人真是舍不得让他走!
如今,日理万机的国家主席,仍然念念不忘梁家河这个小山村,惦记着过去与他有着深厚情义的乡亲们,这不仅是梁家河一个村的幸福,同样是全国千千万万小山村的幸福,总书记的根扎在了基层,他的心留在了基层,总书记永远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在一起。(作者:日月风)
重情重义的领袖习近平
发布时间:2015-03-20
文章来源:国家品牌网
文章来源:国家品牌网
分享到:
收藏
责任编辑:子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