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理化指标检测
检测地点:轻工产品实验室
检测对象:一次性发泡餐盒约1000个,按照取样来源分为三组,每组从中随机抽取各6个。
取样地点:杭州某机关单位食堂、环北小商品市场、路边快餐店
检测标准:发泡餐具也属于塑料制品的一种,主要成分是聚苯乙烯(PS),根据卫生部批准的GB9689-88(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检测蒸发残渣、高锰酸钾消耗量、重金属、脱色四个指标。上述指标的专业名叫卫生理化指标。
检测过程:以一组为例,1、将4%乙酸溶液倒进其中一组的一只一次性餐盒,浸没2/3处,放到电热恒温烘箱加热到60度,恒温放置2小时。这是模拟柠檬汁、米醋等酸性饮料或者食品的放置环境。
同时将65%乙醇(酒精)溶液倒入另一只一次性餐具,也是2/3处,室温放置2小时。这是模拟油性食品。
这个过程有个专业的名字:迁移试验,这样,样品中的某些成分就会迁移到食品模拟物中(也就是两种溶液中),然后对浸泡后的溶液进行高温蒸发,析出来的物质就是添加的东西:蒸发残渣。
其他两组重复上述过程。
检测结果:三组餐具各项指标全部合格。(注:本次检测仅对样品负责)
第二道:
微生物检测
检测地点:浙二微生物实验室
检测样品:从上述1000个样品中按来源、包装分为两组,一组是带外包装的整捆餐盒中抽取6个,另一组是零散的无外包装,取自沙县小吃、一中式快餐店、街边小吃店,共三个,标号1、2、3。
检测过程:2毫升生理盐水,用棉签沾湿涂抹餐盒的内部,用振荡器将棉签在生理盐水管子中混匀,吸取200UL(微升),涂布在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放置35℃ 生化培养箱培养,24~48小时观察结果。
检测结果:第二组餐盒的平均菌落数要远远高于第一组。在餐盒中分布的细菌均为环境常见细菌,未发现致病性较强的细菌和霉菌。
细菌菌种的分布:
主要有以下细菌:北纳创联考克菌、泡囊短波单胞菌、玫瑰克氏菌、金黄单胞菌、气单胞菌、硫黄节杆菌、多色节杆菌、芽孢杆菌、嗜黄克氏菌、金黄节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头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粉红酵母菌和鲍曼不动杆菌。
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上细菌均为环境中分布细菌。其中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细菌,目前在医院的多重耐药性较高;气单胞菌是水环境最常见的细菌,可以引起腹泻。
“88版”国标亟待提高门槛
不得不说,检测结果有点出乎意外。三组发泡餐具,按照现行的国标检测,全部过关。然而,要看到的是,国内检测沿用的1988年的国标。
“不是发泡餐具本身没问题,而是标准有问题。”有业内人士坦言。负责检测的轻工产品实验室相关人士也表示,现在参照25年前的国标确实滞后。
事实上,国内很多标准太低太老,更新太慢,而且比国外同类标准要宽松好多。
就以塑料制品包括发泡餐具为例,按照现行国标检测,用60度的醋酸浸泡2小时,乙醇常温浸2小时。而同类产品,国外的浸泡规范可能就是:100度的醋酸浸泡30分钟,70度的乙醇溶液浸泡2小时。完全模拟日常使用环境。
另外一种材料密胺(三聚氰胺),按照欧盟的标准,中国这一类产品几乎达不到要求,经常遭通报,出口困难。而在国内,这个产品照常热销。
回到标准的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食品容器检测有一个基本原则,即按“可预见情况下的最差接触条件”,也就是要选择最严厉的试验条件进行检测。
所以从某方面说,这些抽检的发泡餐具在国内这个环境下生存,还是蛮“幸运”的。但这,却不能成为让消费者放心的理由。
撇开这个标准,当初发泡餐具被禁还有环境污染问题,加上原料监管缺失、滥用添加剂,很多野蛮生长的企业用废塑料、进口洋垃圾来生产,加剧了消费者对于一次性发泡餐具“有毒”的担忧。
因此,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回归百姓生活,不应是“裸归”,而应该是一个让消费者放心的回归,让环境不受伤害的回归。实现这种可能,一个科学的准入标准,一个有效的行业监管体制,一个健全的回收利用制度,缺一不可。
不锈钢餐具
12个样品4个铬超标
此外,“民生实验室”选取了4种家庭中经常用到的食品容器材料:不锈钢、聚丙烯(PP)、密胺(三聚氰胺)、陶瓷,从世纪联华超市、社区小超市、钱江小商品市场、环北小商品市场、路边店等随机抽样60多件样品,委托轻工产品实验室参照国标进行严格检测。
五天后,检测结果出炉:本以为最安全的不锈钢制品出问题了,12个样品中有4个检出重金属铬超标。
各种塑料制品总体质量还可以,10种样品中有一个鲜艳的水杯脱色不合格,一个奶瓶蒸发残渣超标,一个尼龙材质(PA)的餐勺有害物质超标。
当然,最安全的还属陶瓷制品。
不锈钢制品检测项目:
铅、镉、镍、铬、砷五种重金属测定。
检测过程:
煮沸的 4%乙酸倒入成品容器样品中,加玻璃盖,小火煮沸半小时,取下,中途补充4%乙酸至原体积,室温放置24 小时,然后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进行测定。
检测结果:
经测定,有4个样品的铬严重超标,最高的超标13.5倍。
问题产品集中在小商品市场购买的,正规超市购买的相对安全。
根据国标,应在产品或最小销售包装上应标识“食品接触用”、不锈钢类型,而这些样品都没有标注。
在被禁的这14年里,由于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一次性塑料餐具并未在市场上绝迹,一些家庭作坊仍在从事地下生产。
5月1日起,国家发改委正式解禁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让这一颇受争议的餐具回到人们的视线中来。
很多消费者担忧发泡餐具的安全,14年来处于监管真空,地下生产的餐具是否对人体有害?在这背景下,民生实验室再次出手,联合浙江省检验检疫科研院轻工产品检测实验室(以下简称轻工产品实验室)、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微生物实验室(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下简称浙二微生物室)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权威检测。
编辑: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