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员为打动老人直接叫“爸、妈”
在老人被骗的各个案例中,“闺女”“儿子”的身影频繁出镜。
他们与老人并无血缘关系,只是普通的推销员或业务员。新京报记者采访多位受骗老人发现,这些推销员通过口头亲切称呼甚至认干亲等方式,用长时间的“温情攻势”打动老人,有的推销员甚至直接管老人叫“爸”“妈”。
但他们只是视老人为“猎物”,在取得老人信任后继而行骗。
“如何获得老人信任”“研究老人的心理”也成为一些公司业务员的上岗培训课程。
新京报记者此前在北京一家保健品公司暗访时,公司培训员工多次强调,要注意关爱老人。“到老人家里,提点水果,到了扫扫地,走的时候带上垃圾。等你要卖货的时候,他还好意思不买吗?”
员工很注意维护与老人的关系,白天上班时,他们会站在菜市场门口发礼品领取单。见到熟悉的老人,会上去热情地打招呼。有时还会对老人撒娇,“去一下吧,给我捧捧场。”
一篇《骗子自述:我是怎么骗老人“心甘情愿”买保健品的》文章,则用大段篇幅讲述“如何获得老人信任”。
“我们一般不叫他们爷爷奶奶,是叫叔叔阿姨。因为这样显得他们更年轻……”文中这名曾经的保健品销售员说,为了研究顾客,每晚会召开长达5个小时的会议,四五个人琢磨一个老人,专门针对他们的性格、家庭以及收入状况进行分析,并且制定第二天的计划。计划内容包括确定和老人下一步的聊天话题,有时候会细致到,见面第一句话和老人说什么,老人作出不同情况的回应后,又该如何应答。
该保健品销售员说,当一个老人成为顾客后,我每天有8个小时陪在老人身边,陪老人买菜、帮老人做饭。老人在家很孤独,天天去看他,每天给他送些水果,陪他聊天。老人都把销售员当成了亲孙子。老人家里断水断电,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销售员。晚上老人病了,陪老人去医院看病的,也不是他的孩子,而是销售员。
这名销售员回到老家后,发现奶奶被同行拉去购买保健品。“我劝她不要买,可奶奶不听,我最终没有坚持,显然,那个销售员对她足够好。”
张佩芳至今仍觉得保健品销售员王岗对她很好。王岗也认了张佩芳做干妈。
新京报记者此前采访纪念币拍卖骗局时,65岁的受骗者孙林说,他被电话邀约去收藏品公司免费领纪念硬币,认识了公司销售员杜某。此后一年间,他经常接到杜某的电话、短信,不仅是劝其再来公司领纪念币,还会嘘寒问暖,碰上他身体不适,更是会叮嘱“好好休息,注意身体”。
去年11月,新京报记者在朝阳SOHO现代城D座一家收藏品公司门口看到,一名女性销售员挽着一名老人的胳膊,举止亲密地不停劝说老人购买纪念币。老人笑着点点头。
除了获取老人的信任,销售人员还会刻意离间老人与子女的关系。
一位受骗老人的女儿向新京报记者反映,母亲在燕文堂购买钱币后,她无意间在楼道中听到销售员对母亲说,千万不要告诉家人,你的女儿肯定不会同意,况且也不懂。
2016年8月23日,房山六渡某酒店会销现场,领队们给老人看此次会销的“货”。
独居空巢老人成骗子“优质客户”
新京报记者采访多名被骗的老人发现,他们均未与子女同住,有的还是丧偶独居,每月有数千元的退休金。
在保健品公司和收藏品公司的上岗培训中,这类老人是他们潜在的“优质客户”。
张佩芳目前与老伴居住在密云的一套两居室,女儿住在附近另一套房。儿子住在城内,一两周回来一次,吃顿饭就回城,平时的交流都是些家常话。
张佩芳的老伴喜欢打乒乓球,有自己的爱好。而她没有,除了打扫卫生做饭,平时出门最多的就是去各种保健体验店坐坐。
她家附近有多个保健品体验店,常有免费领鸡蛋、面等小礼品的活动。张佩芳去得多了,和一些业务员也就熟了。
张佩芳儿子说,母亲看很多推销员都来自外地,“不让人挣点钱怎么行?”她非常心疼他们,还把自家被子送给一位关系好的推销员。
杨慧一般在过年时才会见到子女。女儿是全职太太,女婿很忙,她不愿去添麻烦。儿子家的房子较小,没有客厅,她也不愿意去。她租住在房山良乡一个两室一厅的房子,一个人住。
因为平时与子女沟通少,不少老人购买保健品或收藏品、理财产品时,家人并不知情。
有被骗老人的子女坦言,平时对老人缺乏关爱,也不是太清楚老人日常的动向。子女的缺位,导致骗子有机可乘,通过关心“取代”了子女在老人心中的位置。从而让老人一步步陷入骗局不可自拔。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陈绍建说,骗子是聪明的心理学家,从一些案例可以看到,骗子代替了父母在心里对子女的要求和需求。也正是因为子女不明白如何安排父母退休后的生活,才让骗子钻了空子。
他建议,当发现老人被骗后,子女不要埋怨父母被骗,而是应该多去看看父母,想出一些事情让父母做,让父母有价值感,让他们感觉能够被人需要。
5家被曝光收藏品公司被查
老人频频被骗也引发社会关注。
2015年,天津中医大学几名学生对全国四个地区400位老年人发放《孤独感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62%的老年人处于高度孤独水平。退休后远离社会生活、无子女或因子女独立成家后成为空巢家庭、丧偶等都成为老年人产生孤独感的原因。
同年,北京律维银龄研究与服务中心对1万名老年人开展的养老服务需求问卷调查显示,保健品消费、收藏品投资、高额借款、高息理财成为老年人被骗的重灾区。
该中心负责人卢明生律师说,对于被骗的老年人来说,大多数人的家庭关怀不够,家庭关系相对较淡,很容易被骗子给利诱过去。一旦老人投入第一笔钱,就意味着被骗的钱会越来越多。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苏怀东律师认为,应通过新闻媒体、社区街道、司法机关,多方联动,加强法律宣传,提高老年人防骗意识和法律意识,以及高收益伴随高风险的理财风险识别意识;加强对中老年诈骗案件的打击力度,规范、简化执法机关报案、立案、受案流程,方便老年人报警。
卢明生也认为,老年人被骗已不再是个体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工商、公安等部门还应加大打击力度。
在张佩芳、杨慧等老人所在的社区,尽管时常进行防骗宣传,但居委会表示无法实时监控到老人动态,或者因为老人过于固执,很难让他们意识到被骗。
北京市房山区西潞大街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穆女士介绍,为防止老人受骗,社区张贴不少宣传画,介绍各种骗局。此外,每月举办两次讲座,邀请银行职员、社区片警讲解,告诉老人如何防骗、受骗后应该怎么做。对于一些常见的骗局,社区广播也会进行提醒。
“但居委会人力有限,不能跟踪到每个居民家里。”穆女士说,一些购买收藏品、保健品的老人,不到发现自己受骗不会告诉其他人,居委会确实也无法实时监控到老人的动态。
北京市密云区檀城东区社区居委会张主任表示,听说过张佩芳收藏被骗的事,居委会还去进行了劝说。“一直在做宣传,也组织了社区活动进行防骗安全教育,下发宣传资料,也有张贴宣传画。”
张主任说,“有些打着环保旗号卖产品的,我们都不接待,对于保健品店也提醒老人不要参与。”社区居委会做了这么多工作,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有些老人过于固执,很难让他们意识到被骗。
2018年2月23日,新京报记者再次来到朝阳区SOHO现代城,燕文堂公司及其他4家同属一个法定代表人的收藏品公司,都已关门。
一位保安说,去年底这5家收藏品公司被曝光后,警方曾来查处,带走了一些工作人员。目前这些公司所在的办公区处于待出租状态。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现代城其他的收藏拍卖公司仍不断有老人进出。
(文中王权、张佩芳、杨慧、王岗、孙林均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赵朋乐 实习生 田为 严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