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这两天有个不幸的消息:篮球记者李淼可能因为空调内燃机自燃的缘故,窒息身亡,令人唏嘘。
当然,这起悲剧,只是极端个案,今天城市里的人们,已经无法想象酷暑中没有空调的日子,在这一轮热浪中,有人开玩笑说:是空调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事实上,空调之发明,堪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生前曾说:空调是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发明,它让热带发展成为可能,极大扩展了文明区域。
如今,第一次到新加坡的人,第一感受就是“冰火两重天”,外面的炎热与酒店里昼夜开到22摄氏度的中央空调。李光耀曾表示,他担任总理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公务员工作的大楼里安装空调,“这是保证公共事务高效运行的关键。”因为没有空调的时候,公务员只能在清早以前或者黄昏以后工作。没有空调,新加坡这样的赤道国家,工作环境会比温带、寒带恶劣许多。
新加坡靠近赤道,气候炎热,而炎热使人懒怠昏睡,无法长时间高强度工作。美国学者戴维·S·兰德斯在著作《国富国穷》一书中,第一章就是《大自然的不平等》,他写道:“不发达国家大都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在炎热的气候下,人类为减少体能消耗,“最简便的方法就是静止不动。故而,人类有一种社会化适应方式:午睡,即让人们在中午的热度下不活动。在英国当年的殖民地印度,有这样一句谚语:只有疯狗和英国人在中午的骄阳下外出。当地人明白得多……”
许多人感觉热带的人懒,其实不是天生就懒,而是因为太热,是自然环境逼迫他不能多动,一动就汗如雨下,难受得不行,为了避免大量出汗,就静静待着,在屋里,在树下,一动不动,这样身体才感觉舒服些,当然,这样跟经济发达就不沾边了。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最繁荣的高峰值都出现在温带。为什么呢?温带地区的气候四季分明。有分析认为,当气温在18℃和22℃之间时,人们的生产力最高。寒带太冷,热带太热,要等到空调的出现,才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延长他们的工作时间。
戴维·S·兰德斯认为,总体而言,炎热带来的不适大于寒冷。炎热不仅让人汗出如浆,而且炎热还带来各种流行传染病。此外,热带地区雨量充沛,对土壤冲击很大,农业远不如温带和寒带发达,“对炎热的最终解决办法是空调。但是,空调普及得非常之晚,实际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在这之前,空调只安装在美国的影院、医疗场所以及要人(如五角大楼的要员)的办公处。空调使美国南方各州的经济繁荣得以实现。没有它,亚特兰大、休斯敦、新奥尔良等城市也许还是昏昏欲睡的小镇。”
是的,没有空调,很难想象新加坡的崛起,也很难想象迪拜这样在沙漠中能够矗立起摩天大楼——如果没有空调,住在玻璃幕墙包裹的大楼尤其是楼顶的人,几乎会像古希腊神话中的伊卡洛斯一样的命运——他用蜂蜡将羽毛黏在一起做成翅膀,逃出迷宫,却得意忘形地朝太阳飞去,结果离太阳越近,温度越高,最终融化了蜂蜡,伊卡洛斯坠入了海中。
空调带来的改变是多方面的。比如,降低了热浪期间的死亡率,考生在空调房能够取得更好成绩,办公室工作更有效率,还能让在押囚犯们从炎热导致的焦躁易怒中走出来……
人既是自然之子,也是社会之子,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命运和进步取决于自然的馈赠,以及在这个馈赠前提下你的反抗和制度的安排——戴维·S·兰德斯如是感慨。
四
在不可考的“后羿射日”的遥远年代,地球可能存在过极度酷热。但从开始测量气温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地球确实是越来越热了。
纪录不断被刷新:2015年,有史最热;2016年,有史最热。2017年,会又一次成为史上最热吗?
地球越来越热,人类的耐热能力,也是越来越差了。试想想,如果让今天的考生,重新回到以前最热的七月而且没有空调的考场参加高考,考生固然苦不堪言,整个社会舆论也会沸反盈天。
遗憾的是,当今像高考这样能够让整个社会温柔相待、换位思考从而达成高度共识的情况,太少太少。在全世界来看,更是如此,美国不是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了吗?
理智与情感、科技与人文、肉体与灵魂……当今世界,人类往往陷入两难境地,得一利而生一弊,比如,享受空调,却患上了“空调病”。又比如,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空调让室内迅速降温,室外,却更热了。
这是一个怪圈:人类科技的发展,使地球不断变热,人类为了逃避炎热,又不断向科技寻求解决办法,而科技确实越来越进步,却同时又让人类越来越不耐热……
未来某一天,人类会不会习惯接受一切“人造”而与自然越来越远?而人类居住的地球,也变得像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不朽著作《基地》所描述的行星川陀一样:一个深入地底的巨型的单一世界都市,除帝国皇宫和帝国图书馆之外,整个行星都覆盖着不会损坏、不会腐蚀、闪闪发光的金属外壳,作为无数巨大金属建筑的基础,除了皇宫周围方圆十里之外,找不到任何的草地或一块露在外面的土壤……
很多人,得了“现代病”,就如同电影《烈日灼心》,在烈日炙烤下,人心孤独、忧郁、压抑、焦虑、压力重重……
当年,遇到异常天气,皇帝除了“减膳”,还会“虑囚”。公元667年七月,天气特热又遇大旱,李治除了“减膳”,还“遣使虑囚”,所谓“虑囚”,是指复审牢里的囚犯,发现并纠正冤假错案。古人不懂气象科学,却知敬畏天地,李治贵为天子,此时也会考虑:我哪里错了?此刻,要想一想,慢一慢,缓一缓,退一退。
在今天,如何平衡内与外、进与退、快与慢、器与道、人与天……如何寻找一个平衡点,学会妥协退让,让心灵得到平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时代大课题。
真正的平静,必须从自己内心去寻找。否则,即使待在空调房里,人,还是狂躁烦闷。
古人善“守心”。初唐诗人王维在酷暑中,于竹林里席地而坐,静心抚琴,流连忘返,留下千古绝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之后的白居易,有《消暑》一诗:“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有句老话叫“心静自然凉”,五个字,浅显易懂,但真正要做到,却是大大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