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端老人的书桌上堆满各类屈原研究材料和毛笔誊抄的诗文
当记者浔长江而上,走过吊桥和青石板台阶,见到庙门前“屈原庙”三个大字时,徐正端老人正端坐在书桌前,用毛笔誊写一份预算。他的房间如他的字迹一样整饬干净,一张床,一张柜,一个旧书桌,一台旧电视和一台老式风扇。
“想立几个碑,刻上吊屈原文”,徐正端告诉记者,自己正写信给大洋彼岸同样热爱屈原的友人,商量立碑的事,“时间很紧,钱也没到位”。对于这位已经84岁高龄的老人,时间是苛刻的。
1989年至今,退休教师徐正端已经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乐平里的屈原庙里住了24年,靠着每月1800元的退休金生活,义务守庙。陪伴他的除了庙里的几间房,就是正厅里的屈原像。每天晨起他洗漱完毕,向庙里的屈原像上上三炷香,新的一天才算正式开始。
老人的书桌上堆满各类屈原研究材料和毛笔誊抄的诗文,每天忙于屈原庙和诗社的各种大小事宜,过得很充实:“我老了,别的没得什么担忧,什么生啊死啊,我都知足。”
就在去年,老人因为糖尿病引发的肺衰竭在宜昌住院近四个月,同时期他的老伴儿也因为宫颈癌住院治疗。“农村有句老话,‘福不双降,祸不单行’。”说起这些时,老人一直淡定地微笑:“是时间了”。他唯一担心的,就是屈原庙和诗社后继无人。
“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却连一个庙都没得”
屈原诞生地乐平里四面环山,漫山遍野的绿色掩映下,屈原庙的白墙青瓦显得古朴庄重。
“屈原庙在我小时候就有,宋仁宗时候就修了,就在对面的香炉坪上。”徐正端告诉记者,那时的屈原庙是个道观,除了供奉屈原,还有武当山上的祖师爷。“小时候每年正月初九玉皇大帝生辰,五月初五端午,周边兴山、秭归、武汉啊都来我们这庙里祭拜。”
老庙里的屈原像是个“九火铜”,解放战争时,被当地一个地痞低价贱卖。常年战乱加上十年浩劫,庙宇和碑刻都已湮没在时间中。仅存的两件碑刻,被发现时也历尽波折,一个充做过河的“桥梁”、一个被村民拿去垫水缸。
“这是1982年建庙时,我花了十元买回来的。”在屈原庙的正厅里,徐正端指着这两件“宝贝”,镌刻风霜的碑面上字迹依旧清晰可见。每个来屈原庙的人,都听过徐正端对碑文一字一句的讲解。
“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却连一个庙都没得。”现在的屈原庙,是1982年重修的。此前守庙的是政府花钱请来的年轻人,收入微薄加上独居庙里孤寂难熬,年轻人没干多久就放弃了。
“守庙需要有这方面的兴趣,就不感觉辛苦,要把弘扬屈原精神、传承屈原文化当做自己的责任。”
屈原庙刚修好那几年,每年端午节的屈原祭祀活动都是由当地的农民组建的“骚坛诗社”自发办的。几位农民诗人恢复了明代以来的“骚坛”传统,从家中带来酒、肉和粽子,写诗唱和应答,以此祭奠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