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图说社会

“超部级机构”的国务院领导小组
完成部委做不到的任务
发布时间:2013-07-22
文章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收藏


【地方篇】

  地方领导小组有清理有增设

  一些地方领导小组设置随意,有的推广足疗

  地方上也会成立领导小组。这些小组有的为对应中央相关的领导小组,有的则是地方根据需要自行成立的。

  成立“只要发个通知”

  研究者发现,地方政府对领导小组的设置,所掌握的灵活性更大,一般只要发个“通知”就可成立,因此数量也更为庞杂。

  2012年,湖南省石门县所街乡一次性成立38个工作领导小组。

  2007年,浙江省要求清理规范议事协调机构,杭州市萧山区编办的吴焕根在政府内网上搜索发现,区委、区政府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多达235个。

  这些领导小组五花八门。

  陕西省某市曾于2006年成立“推广足疗保健工作领导小组”,并且各县区、乡镇街道,也纷纷成立。这些小组在成立之初即受到争议,如今已销声匿迹。

  某地有环保工作领导小组。河道需要整治时,又成立某区域或某河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有了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又建立了“网上信访”工作领导小组。

  “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对自身到底设了多少个领导小组都说不清楚。”周望介绍,实际上,地方上的许多领导小组都是“纸上机构”。从发文件成立,到发文件撤销,期间可能从未正式运行过。

  “越界干预日常机构”

  领导小组一般都要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他们常常身兼数职。

  所街乡的38个领导小组,组长分别由党委书记和乡长担任,人均19个组长头衔。还有比他们“更累的”。网友发现,2009年,浙江省岱山县一位县委副书记被安排担任近40个领导小组的组长。

  周望告诉记者,许多通过日常工作会议就可以研究解决的问题,也要经领导小组的会议研究,兼职过多,开会过多占用了他们处理日常工作的时间。

  因命名时要体现小组的职能,有时候它们的名字会很长。湖北的一个领导小组名称长达42个字,该省某县一个关于景区环境治理的领导小组的名称更长,有63个字。有网友评价:章都刻不下。

  在研究者看来,这些还不是地方政府领导小组“泛滥”导致的主要问题。

  周望告诉记者,因为这些小组负责人一般都是地方党政负责人,小组权力大,运作随意,经常越界干预日常机构的行政事务。

  据报道,上述“推广足疗保健工作领导小组”,曾下发红头文件剥夺公安机关执法权,严禁其进入足疗店检查。还要求执法行动必须由市总工会牵头,而工会是不具有执法权的群众团体。

  2009年,湖北某县卷烟市场整顿工作领导小组曾下发文件,要求全县所有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公务用烟一律实行政府集中采购,还规定了用烟考核任务。在上级和舆论的影响下,县政府发文撤销了这份文件,理由是领导小组是临时性行政机构,不得以本机构名义制定规范性文件。

  周望还表示,领导小组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一旦出现行政违法,也不能以领导小组做被告来提起诉讼。

  砍得多剩得多

  对于一些乱象,近年来,地方各级政府也有相应动作。

  但小组还是有很多。

  广西南宁2009年对此前14年政府发文成立的领导小组进行清理,清理之后,还有240个。同年,海南省撤销议事协调机构72个,保留112个。2008年,杭州市萧山区撤销临时机构81个,经过调整,还有134个。

  一边是清理,一边又在增设。

  10年前,广西大化县一次性撤销100多个领导小组,只保留4个。但是近年来,一些新的领导小组设立起来,涉及学校布局调整后闲置校园校舍的处置、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推广等工作。

  研究者们认为,这与长期盛行的“运动式治理”模式有关,遇事习惯于设立“领导小组”,这是一种“官场文化”和“行政陋习”。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教授郎友兴分析说,这个流程通常是,事件出现→上级重视→成立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召开动员大会→制定实施方案。

  “这种模式没有带来相应的人员增加,因为领导小组成员是兼职的。”周望说,但这不符合公众对政府机构的审美,并且这种治理方式会产生大量不必要的精力消耗,不利于政府的日常运行。

  地方也有相应动作。天津等地规定,尽量减少议事协调机构的设置,凡工作可由现有机构承担或者协调解决的,不再另设协调机构。

  学界和实务界则希望,领导小组情况能在政府网站上公开。现在,这些情况很难在政府网站上查询到。

  新京报记者 宋识径 实习生 许梦娜

责任编辑:子京

网友评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