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每年的开学季,我们的电话都会被打爆。”张纯说,大多时候,都是一些非常琐碎的问题,诸如宿舍谁去打水,“你凭什么喝我打的水”之类。
人都会有情绪、有压力,但发展到极度反应,会经历三个阶段,一是自我排解阶段,“这时候自己可以解决,用时间换空间。”第二阶段是寻求家人朋友或者网络平台倾诉,“男人可以学阿Q,女人可以模仿祥林嫂。”第三个阶段,就是无论被动地隐忍还是主动积极倾诉都没有办法解决,就会出现所谓的“靶行为”,“谁要对我的痛苦负责?”这时候就会寻找攻击目标。
张纯说,为了不发展到第三阶段,在成长阶段,家长和教师应该培养孩子的抗击打能力,让孩子吃点苦,受点委屈。
如果人格已经形成,性格中容易产生嫉妒、记恨的情绪,张纯给出如下建议:首先是兴奋点转移,如果焦虑源是室友,眼光可以放大些,找到室友以外朋友宣泄。另外,锻炼身体其实也是一种调整情绪的方式。“如果这些都不起作用,那就要及时去看心理医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邱建新
为何“同室操戈”?
宿舍不仅是共居场所,也是情感交流的“小社会”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长、潜能和禀赋,但是评价体系的过于单一,造成了这场悲剧的发生。邱建新说,其实投毒者也是中国最优秀高等学府的顶尖人才,“只不过过于追求成果、效率,让他忽视了人和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互动交流。”
邱建新认为,宿舍不仅是一个同学间共居的场所,也是人与人情感交流的“小社会”。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化过程和经历也不一样,可能你觉得习以为常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行为,在别人看来就是对人格的侮辱,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芥蒂,另外,贫富差距带来的消费方式不同,也会影响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80后、90后的孩子关注自我,常常忽略和他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这些都是造成悲剧的潜在因素。
“同住一个屋檐下,空间距离近,但心理距离远。”邱建新说,尤其在复旦投毒这个案子上,“可能宿舍的几个同学,每天都会泡在图书馆或者医院里,看资料,学习科研知识,全力追求成果和课题,然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最终酿成了这样一个后果。”
现代快报记者王颖菲 郝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