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凌
有人说,意大利有米开朗琪罗、法国有罗丹、中国有潘鹤。诚然,潘鹤没有前两者的盛名,但称其为中国雕塑大师绝不为过,他在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数百座大型雕塑,其中100多座分布于中国68个城市,不少作品成为城市地标和课本上的经典。如今,93岁高龄的潘鹤已忘却曾经的辉煌成就,只记得相濡以沫60余载的妻子和初恋女友……
潘鹤是一位趣人,欲了解他的生平,可以先读懂他不同时期写下的三首诗。
爱情 打开创作大门
“我到人间十七载,满腔愁绪为情牵,长歌我欲凌霄去,了却浮生世俗尘。”1943年,未满18岁的潘鹤失恋,写下了这首备受情伤的诗句。
潘鹤于1925年出生于广州。“热衷绘画,源于童年在废品回收点淘到的几本欧洲绘画艺术史;致力雕塑,动力则来自于爱情。”潘鹤的儿子潘奋,近日在讲述影响父亲艺术生命的初恋故事时如是说。
少年潘鹤随家人前往香港探亲,对远房表妹阿咩一见钟情。回到广州后,异地恋让他备受相思煎熬,唯有靠创作来宣泄。渐渐地,平面的绘画已不能缓解他的思念之苦,于是依靠记忆,他雕刻了阿咩的头像。自此,潘鹤真正踏上雕塑艺术之路,不断给周围的亲朋好友塑像,小小年纪就在粤港澳地区有了名气。数年后,潘鹤与远房表妹阿咩正式相恋。
阿咩家在香港算是有名望的富豪,虽不反对两人相爱,但要求潘鹤婚后必须放弃艺术学做生意。然而,待潘鹤考虑良久并前往香港准备迎亲,才发现阿咩一家仿佛人间蒸发,苦寻多日无果,痛苦万分的潘鹤几欲寻死,又跑去出家,终被寺院住持劝走。回到俗尘的潘鹤暗暗发誓,要成为让有钱人崇拜的人。18岁的潘鹤在日记里写到:天生我需要成为一个艺术家,我要将一切的热情,一切的冲动,溶进我的艺术里……
直至失散50余年后,潘鹤终于得知阿咩当年被父母逼着远嫁加拿大。于是,这位年过七旬的艺术家,特地前往加拿大与阿咩见面,还在当地开讲座、举办雕塑作品图片展,在初恋情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成就。
时隔50年后,潘鹤终于在加拿大见到了初恋女友阿咩。受访者提供
雕塑 记载百年中国
“云海浮沉二十秋,投奔革命甘为牛,国穷岂能消壮志,易俗移风方罢休。”这是潘鹤在1960年的感慨。
1949年底,潘鹤等一批文艺青年从香港返回广州,进入华南人民文艺学院学习。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回到了新生的祖国,太令我兴奋了,我期望能为群众发挥我的才能,争取将此生的精力为新时代留下千百万件的作品。”
潘鹤的成名作是《当我长大的时候》,塑造的形象是一位年轻女教师弯腰倾听两个孩子对话、听到男孩诉说长大要当工程师时的欣慰情景。该作品1952年先后代表中国被送往瑞士、波兰参展,轰动一时;《艰苦岁月》本是琼崖纵队革命史实的记录,潘鹤执意用这种“低调浪漫”来表现革命英雄主义的情怀,作品登上小学课本,成为好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深圳的《开荒牛》、珠海的《珠海渔女》、广州的《广州解放纪念像》……一座座深入人心的作品,将潘鹤推上了艺术的巅峰。
潘鹤的雕塑作品《艰苦岁月》 李凌 摄
走进位于广州大道南的潘鹤雕塑园,仿若置身中国现代历史展览馆,雕塑园前排,一双有力的拳头折断了一支巨型的鸦片烟枪,正中间则是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大刀进行曲》。潘鹤从数百件作品中,选择复制了80多件作品,按“求生存、求独立、求解放、求富强、求和谐”的历史顺序排列,展示了从鸦片战争到洋务救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文革”结束到改革开放的时代轨迹。
糊涂 回归生活本源
“转眼人间八十年,世风日下钱钱钱,老来才知徒悲愤,能癫就癫过一天。”这四句作于2005年的诗,蕴含了耄耋之年的潘鹤对人生的态度。
潘鹤将自己会客和创作的居室取名“戆居居”,自嘲“戆居(粤语,意为呆头呆脑)居士”。潘奋说,这种“戆居”并非贬义,而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表现,“人家都说‘难得糊涂’,但父亲自认‘戆居’却是希望等随时选择‘糊涂’。”在潘奋看来,父亲在生活中不计较得失,也不在意是否富裕,平时也没有刻意去养生,只要能让他创作就足矣,这也是父亲长寿的秘诀。
潘鹤与妻儿欢聚一堂 李凌 摄
前年底,潘鹤因小脑萎缩,导致部分记忆缺失,“这人举起刀做什么?”坐在轮椅上的潘鹤指着《大刀进行曲》问儿子。
忘记了自己雕塑的作品、忘记了曾经取得的辉煌。如今的潘鹤,只记得相伴60多年的妻子。当然,影响其一生的初恋更是无法忘记,“那个是阿咩”,潘鹤指着那尊以阿咩为原型亲手雕刻的观音像说。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应该都有各自的使命,父亲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便决然放下,回归到生活本源中来。”对于父亲如今的状态,潘奋认为只要父亲是快乐的,便是好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