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郭淑珍在国家大剧院以88岁高龄再次演唱《黄河怨》。(吴建平摄)
1977年,郭淑珍在一次演出中的照片。新华社记者张雅心摄 (1977年7月27日发)
1959年,在庆祝建国十周年音乐会上的郭淑珍。新华社记者蒋齐生摄 (1959年10月5日发)
在北京鲍家街43号院的中央音乐学院校园里,这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每周要给7个本科生上两个下午的课,下半年要去至少6个国家和地区当声乐比赛的评委或交流访问。
第一次看她在琴房教课,会发现这个声乐歌剧系的老教授有着和她年龄极不相符的旺盛精力。
发现学生唱得不对,原本坐在墙角沙发上的郭淑珍,会突然站起来,快步走出3米多远,一把将学生拽到镜子前,给学生示范正确的发声方式。
有时,她站在琴房中央,让伴奏停下,抬起双手,右脚掌“拍打”着木地板,一遍一遍、一句一句地指导学生。
几乎每堂课都有一个毕业多年的学生,走到她的琴房前,随时推门而入,唱上一段让她指点。
“教育是根植于内心深处的爱”
“如果一个学生到下课了还没唱对,我让他走了,他就觉得自己遇到了大问题,慢慢就没有了信心。我要想尽一切办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唱对了,给他一个信心,让他知道多大的问题最后都能克服,他能做到。”郭淑珍用严苛来“保护学生的歌唱心理”
2017年6月23日下午,中央音乐学院教学楼8层一间宽敞的琴房里,大一学生李一凡第一次见识到了郭老师的严厉。
唱了一首《花非花》后,李一凡被郭淑珍指出“花”字发声不对。随后,一个“花”字,半个小时里,李一凡唱了不下50遍。在听到老师一次次大声喊出“不对”“还不够”“不好”后,这个1997年出生的女孩开始低声抽泣起来。
在李一凡出生的那年,中央音乐学院的大一新生谢天,第一次上课就被老师的严厉吓住了,“有个学姐在课上练习唱歌,完成得不是很好,结果被老师说哭了,老师就说‘不许哭,要哭出去哭,哭完了进来继续唱’。”
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今已是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的谢天,慢慢明白了郭淑珍对学生的良苦用心,“声乐教育上,在学生需要突破、战胜困难的时候,正是她这种严格的要求,帮助学生真正突破了自己。如果没有她这种严格要求,学生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会达到同样的效果。”
郭淑珍把这种严格解释成是在“保护学生的歌唱心理”,“如果一个学生到下课了还没唱对,我让他走了,他就觉得自己遇到了大问题却没办法解决,慢慢就没有了信心。我要想尽一切办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唱对了,给他一个信心,让他知道多大的问题最后都能克服,他能做到。”
在另一个女生练习的时候,郭淑珍把李一凡拉到身边,侧身贴着她的脸,在她耳边细声讲解怎么克服发声问题。
4个小时的课程快要结束时,郭淑珍又让李一凡唱了一遍。听完这一遍《花非花》,郭淑珍喊了一声“对!就是这样。”最终,李一凡带着信心走出了琴房。
中央音乐学院歌剧中心秘书、歌剧执行制作人傅冠齐,跟着郭淑珍做了10年的助理,有时候他看到这位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在专业上的较真儿,会开玩笑地说她“有强迫症”。
傅冠齐张口就能说出一连串的细节:“每次带着学生去演出,她都会在开场前上台试声,找到演唱效果最佳的位置;学生在台上应该走两步,如果多走了一步,她就会批评;去年到加拿大交流,演出前钢琴摆放得靠前了一点或靠后了一点,她都要管;学生眉毛化了妆没有、衣服有没有褶皱,她都能挑出毛病……”
严师出高徒,是对这位中国声乐教育“掌门师太”在教育成就上最贴切的描述。从事声乐教育半个多世纪,她培养出了张立萍、孟玲、王秀芬、邓韵、幺红、吴碧霞等一大批声乐人才,他们中有的是国内外舞台上的歌唱家,还有的已是桃李遍天下的音乐学院教授、副教授。
当了声乐老师之后,谢天对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提出“先做人,再学艺”的要求,他希望把老师郭淑珍的这种教育理念传承下去。
几十年里,郭淑珍不厌其烦地嘱咐学生“做人要善良、要谦虚”。
傅冠齐记得,“很多人都说郭老师是声乐艺术上最顶尖的宝石,她总说自己是根基,未来的学生才是宝石,会超越她,走得更高。”
听着学生讲起生活中的郭淑珍,会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两面”的老师,一面是课堂上的严厉,一面是生活中的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