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艺术人生

方大曾,草原深情呼唤你
发布时间:2016-08-23
文章来源:国家品牌网
分享到: 收藏

  内蒙古日报首席记者 刘少华

  他从战火风烟中走来,又向草原深处走去。他的面孔多么年轻,多么朗俊。他的背影多么挺秀,多么坚强。他用写实的笔触,深邃的镜头,呐喊于悲情的生活底层,纪录着中国复杂的历史命运,报道着边塞的天边消息。他的坚守与奋勇,他的睿智与执着,托举着一个时代的人生选择,诠释着无可替代的堂堂担当。他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战地记者的庄严称谓,他让我们领悟了瞬间也是永恒的哲理信条!他让我们在一个亲和又伟岸的英姿面前,怦然心动,肃然起敬!你好啊,久违的历史纪录者——方大曾!绿色悠然的草原之路,你一定熟悉又新奇。看蓝天白云下哈达静静飘拂,那是爱在远方的呼唤,那是盼君归来的无尽怀恋!

  风雨边疆亦豪情,策马纵笔写春秋。作为一名守望放歌在北国的草原记者,我崇拜新闻巨匠范长江,我也因范长江的英名而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多彩而荣光。然而,让我知晓方大曾的不朽名字,震撼在一方深厚悲壮的天宇间,那是范长江主编的《从卢沟桥到漳河》;还有冯雪松《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寻找旅程;更有那方大曾青春又成熟的历史纪略,深刻透彻的摄影画面!方大曾,你让我们在沸腾的心海中铭刻着忠诚,浮荡着敬仰!

  历史在此铭记、真情在此诉说。听一席铿镪赞语吧:“范长江与方大曾双峰并峙、二水分流。一个长于文字,一个长于摄影,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双峰,可以并存于世、并存于史、并存于书”。如果说,方大曾的影像画面前卫又鲜明,把一幕幕沧桑过往展示在遥远的时空,让人一览昔日中国的苦难与不屈。那么,方大曾的文字也伴着他的英勇跋涉,心血共融,图文并茂。我欣赏和感慨方大曾的奋不顾身,也受洗与共鸣在他的壮丽气势、他的遒劲表达:“我站在卢沟桥上浏览过一幅开朗的美景,令人眷恋。北面正浮起一片辽阔的白云,衬托着永定河两岸的原野。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了!”——(方大曾《卢沟桥抗战记》)。

  这是一个上世纪30年代《大公报》战地记者的壮阔抒怀、豪迈预见。多么有温度,多么有血性,多么有力量,多么有美感!方大曾,第一个现场报道卢沟桥事变的传奇人物。他那《冀东视察记》、《卢沟桥抗战记》、《保定以北》、《血战居庸关》、《前线忆北平》、《宛平之行》、《日军秋操之后》、《绥远的军事地理》、《从娘子关到雁门关》,给了我们回溯峥嵘岁月的严肃思考,更给了我们血脉激昂的家国记忆!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他挺立前沿,一往无前。他对社会痛苦现状的忠实纪录,他对国民和勇士深沉鼓呼,他用生命缔造的文字和图片,让后人对他横生超越时空的敬意,也令“战地记者”、“民族喉舌”的操守境界尽展雄浑、大放光芒!

  方大曾,25岁的新闻尖兵,25岁的血气方刚!他因着战火而坚强,他因着风雨而丰满!他昭示我们要振奋民族精神,他鼓荡我们要关切国家命运,他呼唤我们要扑入社会大潮,他相约我们来见证鸿雁当空的“草原往事”。怎能忘,1936年6至7月间,方大曾经山西前往绥远,后完成了《从大同到绥远》一文。12月初,他又一次离开北平到绥远前线进行了长达43天的抗战初期著名的“绥远抗战”采访,拍摄了数百张来自茫茫草原和风雪高地的照片。此间,我们回望倾读一部部浸染草香的战地通讯——《绥东前线视察记》、《从大同到绥远》、《兴和之行》、《集宁见闻记》、《从集宁到陶林》、《四子王府见闻记》……透过那尘封久远的文字与图景,滚滚风云拥着苍茫的塞外大地,凝重、莽远、深浓、澎湃。在这里,方大曾的足迹在踏定延伸,他笔下的记述真切细腻更清晰。集宁平地泉、老虎山、霸王河、陶林的灰腾梁、丰镇隆盛庄、卓资山卧佛山、四子王府、百灵庙、武川古镇、绥远城府,笔锋所至、精准描绘。镜头聚焦,方寸无边!他拜谒绥远省府西北方的烈士纪念塔,巡览屏藩朔漠的将军衙署,深入风雪交加的辉腾锡勒牧人部落,登临集宁老虎山远眺四方,拍摄持枪警戒在荒原地堡之上的卫兵,揽胜草原王府繁盛华美的蒙古族婚礼。他访草原王公、政府官员、驻防军人、游牧人家、煤矿工人、寺庙喇嘛、旧城商旅。笔调亲和,勾勒形象,达观铺陈,点评得度。既有风情独特的生活场景,又有淳朴祥善的民生实况,更有遥远陌生的异域传奇。方大曾踏访草原、纵横绥远,把饱含悲壮情怀、充满人情意味的名图力作,拍发至当年的《申报》、《世界知识》、《大公报》,让国人洞悉边塞之地的悠悠灯火,倾听风雪马蹄的交响之声,感受高原万里的力量勃兴!

责任编辑:筱涵

网友评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