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艺术人生

庆阳民间剪纸
发布时间:2012-04-26
文章来源:
分享到: 收藏

祁秀梅的剪纸艺术

  在庆阳民间,逢年过节,娶媳嫁女,满月祝寿,农村妇女们都要打扫庭室、裱糊墙壁,又要执剪铰纸,制作窗花。在窗框、炕围、墙壁、门扇上贴上红红绿绿的各种剪纸花,把自己的居室打扮得五彩缤纷、红红火火。这些剪纸花,因贴的位置不同而名称各异。贴在门上的叫门花,贴在窗上的叫窗花,贴在炕墙上的叫炕围花,贴在顶棚上的叫顶棚花。

  走进庆阳农舍,随处可见贴在墙壁上的剪纸花,有些已不再住人的窑洞房舍的窗框上、炕围上,被烟火熏得发黑的剪纸花依然牢牢地贴在那里。剪纸在庆阳,如同五谷杂粮一样必不可少,哪里有人住,哪里就有纸剪的花。剪纸,在庆阳成了农村妇女美化生活、抒发情感的精神依托。窗户、门扇、窑壁、炕围则成了妇女展现手艺的美术天地。

  庆阳剪纸源于生活、讲究情趣,是劳动妇女生产生活习俗和文化传承的结晶,是她们的爱心浇灌的花朵。著名民俗学家靳之林先生称剪纸艺人是“真正的艺术家”。并说,“庆阳剪纸在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美学、艺术学领域里,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新课题。一幅传统的陇东民俗剪纸,不仅是一张剪纸,而且是凝聚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结晶。”

  庆阳剪纸,由来已久,在国内外早有影响。早在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用纸剪人影像以代活人的剪纸艺术就开始了。到了隋唐时代,剪纸用途进一步拓展,人们用纸剪出武将秦琼、敬德的形象,贴在门上作为门神,祛邪挡鬼。此后,剪纸艺术不断衍变,题材不断拓宽,用途不断增加,由宫廷祛邪走向民间生活。

  庆阳作为当时京畿之地,是剪纸艺术最先兴起地区之一。后经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剪纸不断发展成熟。1930年,庆城县胡仙川(女)创剪的《五福捧寿图》在《波兰画报》上发表,庆阳剪纸首次走出国门。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就组织专业人员对庆阳民间剪纸进行过搜集整理。解放后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古元借鉴庆阳剪纸,创作了很多珍贵的木刻。这些木刻又影响了庆阳剪纸,使庆阳剪纸有了新的提高。1959年庆城县编印了《庆阳民间剪纸》一书,在西峰召开的全国群众美术现场会上受到了专家们的喜爱和好评。1985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王光普的《陇东民俗剪纸》,再次把庆阳剪纸介绍给全国。

  庆阳剪纸,取材宽广。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剪纸的素材。特别是家庭院落这方圣土内的男女娃娃、牛羊骡马、猪狗猫兔、瓜果蔬菜,因为天天见,对它们观察深透,因而成了妇女们剪刀下永久的题材。她们通过对这些题材的取舍剪制来装饰美化家庭环境,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庆阳剪纸内容丰富多彩。有表达吉祥喜庆、反映传统民俗的“二龙戏珠”、“骆驼进宝”、“吉兽图”、“麻姑献寿”;有反映生殖繁衍、美好爱情的“孔雀戏牡丹”、“蝴蝶恋花”、“喜鹊踏梅”、“鱼儿钻莲”;有保佑平安康乐、祈求神兽降福的“老虎下山”、“狮子滚绣球”、“抓髻娃娃”、“送福娃娃”;有民间故事“刘海戏金蟾”、“武松打虎”、“王祥卧冰”;有表达对劳动果实喜爱的麦穗、谷穗、瓜果、桃杏等等。这些作品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反映了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活习俗,充满着她们对生活的理解、感受、热爱和追求。

  庆阳剪纸,表现手法灵活,剪纸技艺娴熟。颜色以红、绿为主,有单色、套色、染色等;剪法上有阳剪,即留下勾画形象的线条,阴剪,即剪去线条留下平面,有二者结合的阴阳剪、折迭纸而剪的对称剪、阴影剪、图案剪等。为了线条丰富多变、多姿多态,艺人们还创造运用了梅花纹、云勾纹、锯齿纹、田禾纹、月牙纹、点纹、水纹、花纹等剪法,她们凭着一双灵巧的手,把生活剪裁得千姿百态、生动活泼、有情有趣而富有诗意。

  庆阳剪纸,种类繁多。因用途不同而内容各异。大体有喜庆剪纸、礼仪剪纸、祛病剪纸、生活剪纸、福寿剪纸、婚禧剪纸、生殖剪纸、趣味剪纸、丧葬剪纸、图案剪纸、底样剪纸和现代生产劳动剪纸等等。这些剪纸大都有底样,是从祖辈那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细心的妇女把底样夹在杂志书籍中,视为传家宝。

  庆阳的剪纸作者,多是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甚至一些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的“剪纸艺术大师”也识字不多,有的纯粹一字不识。她们的手艺是从上辈人那里学来的。农村女孩五、六岁起就围着奶奶、妈妈学剪纸,到十五、六岁就能执剪了,“二八闺秀学针线,巧剪花样百家传”。

  庆阳剪纸古拙质朴、粗犷奔放、简单明快、线条洗练。与全国同类民间剪纸相比,独具特色。

  一是原始图腾文化的遗存。庆阳位于陕甘宁三省交会地带,远离大城市,交通闭塞,很少受外来文化冲击。作为生命象征的龙为图腾的龙文化,以鹿为图腾的鹿文化,在国内其他地方近乎绝迹,但在庆阳剪纸中一直延续并保留了下来。如“人头鱼”、“神鱼瓶”、“娃娃鱼”都是以鱼、龙、蛇为图腾的原始文化的传承。剪纸“寿花”,既有鹿头纹样的原始图腾形态,又在向生命之树的植物形态发展一卜有双鸟的轴对称形剪纸“生命之树”(扶桑树),是两汉广为流传的图样。令人震惊的是,两汉时代先民的民俗和图样,竟然一直蕴藏在庆阳剪纸中流传下来。这在全国民间剪纸中是绝无仅有的。

  二是古代阴阳哲学观的载体。西方哲学以自然科学观点认识世界,而中国古典哲学是以阴阳观认识世界的,形成了阴阳五行说。庆阳剪纸,揭示了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阴阳哲学的奥秘。《绎史》中“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说的就是阴阳哲学观。庆阳民间也有以男为阳,女为阴;南为阳,北为阴;左为阳,右为阴等哲学观念。镇原剪纸艺术大师祁秀梅剪出的《抓髻娃娃》,一手捧鸡,一手捧鱼,或一手捧鸡,一手捧兔,都是以鸡、兔或鸡、鱼象征日月、天地的哲学观念的反映。此外,《双鱼枕》、《虎头蟾》等剪纸都是远古阴阳哲学观念的载体。

  三是远古文物的“纸化石”。庆阳是远古文化的巨大宝库,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蕴藏着得天独厚的远古文化。庆阳剪纸既揭示了远古文化的奥秘,又承传着远古文化的信息,是不可多得的远古文物的“纸化石”。宁县剪纸《八卦娃娃》,本是春节祈祷丰收的巫术剪纸,“八卦娃娃”双手举禾黍,头顶太阳蛛网八卦,象征太阳普照万物生长,它承载的就是生命崇拜、太阳崇拜的远古文化,是原始社会炎帝部落太阳崇拜的遗存,是远古文物的“纸化石”。

  四是独特的审美意识。庆阳民间剪纸的审美意识是变形的。不求真实,善于夸张;不合透视,形体变形;不求物件形态毕肖,只讲简练传神;不求四肢齐全,讲究随心达意。剪纸《回娘家》中的毛驴儿仅有三条腿,另一条腿被随意删掉了。在艺人们眼中,毛驴走路是三条腿着地,另一条腿是多余的。她们剪下的《猫吃老鼠》,被吃掉的老鼠还活在猫的肚子里,人隔猫肚皮还能看得见。这不仅是一种大胆奇特的构思和想象,而且是古代变态的审美意识的显现。

  庆阳民间剪纸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喜爱。《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美术研究》《民间文学》《剪纸报》《甘肃日报)等报刊多次发表庆阳的民间剪纸作品。1986年,中央美术学院邀请镇原县民间美术大师祁秀梅赴北京进行民间美术教学交流,向学生演示民间剪纸。专家们激动地说:“真正的艺术在民间”,院长古元说:“我是受民间美术的熏陶和启发才走上专业美术道路的”。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艺术家多次专程到陇东考察民间剪纸艺术。庆阳民间剪纸已由乡村妇女手中的小玩意,堂而皇之地步入了国家艺术殿堂——中国民间美术馆,并在日、意、澳等国家展览亮相。

  2002年6月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上,庆阳剪纸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庆阳市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民间剪纸之乡”。

祁秀梅简介:

  祁秀梅是甘肃庆阳市镇原县的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她的剪纸艺术和作品较为完整地保存和体现了中国民间传统思想、美学思想、艺术观念和造型观念,许多早已失传的原始图腾文化和古老民俗在她的剪纸作品中得以印证。此间的《大师祁秀梅》就展示了她在世时许多精典的剪纸作品。

责任编辑:

网友评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