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杰出儒商

首善很低调--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如论
发布时间:2013-04-15
文章来源:东南网
分享到: 收藏

 

做慈善是义务

2009年2月4日上午,黄如论来到石狮,他此行的目的就是参加海峡老人养生园江夏老人护理院的奠基仪式。当日,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江夏黄氏源流研究分会换届就职典礼也同时进行,很多人不知道,江夏老人护理院和江夏黄氏源流研究会,都和黄如论有直接的关系,而这,只是他从事慈善公益事业的一个缩影。如果要从中国找个“很纯粹”的慈善家,黄如论肯定是其一,毋言其他,20年时间35亿元投入公益慈善事业上,就非一般企业家所能及。

“这辈子赚的钱,下一代都花不完,既然如此,那就多做点慈善吧,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曾受人恩惠的黄如论对自己的财富有清晰的规划,总值的1/3用来做慈善,正因为是这种心态,黄如论做慈善每次都是大手笔,至少是千万元起步。千万元级别的如福州会展中心、连江黄如论中学、云南省教育事业、重庆市教育事业、人大“如论讲坛”等,上亿元的包括江夏学院、中原艺术堂……付出和回报总是相称的,早在2004年,黄如论就位列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第一位,至2011年,他多次位列中国慈善排行榜的首位,堪称“首善”,“称号无所谓,更重要的是真正帮助了一些人。”黄如论说,小时候的遭遇让他对社会弱势群体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怜悯感。

在黄如论的记忆中,少年时代的三件事情永远无法抹去,在公司大会上,他也经常提及。

一是“衣服的故事”。黄如论有一个伙伴家境挺好,父亲是副县长,因此他总是两天就换一套衣服,而家境贫寒的黄如论一共才两件衣服,这样的区别让黄如论十分自卑。那时候,黄如论最大的梦想就是两天换一套衣服,让自己光鲜一点。

二是“祖母的唠叨”。黄如论家庭条件很差,其母又长年抱病,是祖母把黄如论抚养成人,祖母看见黄如论到处乱跑,心中既爱又恨,经常不厌其烦地教育黄如论好好做人,这些教导至今仍然回响在黄如论的耳边。

三是“20元钱的事”。“文革”时期,黄如论成了被镇压的对象。仓促之间,黄如论的叔叔给了他20元钱,让黄如论赶紧到100公里外的亲戚家逃命。他在路上一路奔波,20元钱却不知去向。无奈之下,黄如论只好在外面过了一夜,气温很低,他人又很瘦,差点被冻死。

这三件事到底给了黄如论什么样的启示?“一定要有钱”、“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黄如论说,儿时的经历对其性格有直接的影响,“对于我来说,金钱只是符号,赚再多也没有意义,现在,我需要做更多有益于社会和谐的事”。

亲力亲为才能进步

按理说,像黄如论这样的身份以及年龄,他完全可以退居二线,在幕后指挥儿子在前面冲锋,自己稳坐钓鱼台,但他没有,做起事情来依然很拼,“我现在没什么业余爱好,只喜欢到工地上去看看,闻闻那里的味道。”黄如论说,多年来,坚持每一项决策都由自己拍板,在最高峰时,每天要去工地视察3至4次,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推敲,不遗漏任何一个环节。

和那些少年得志的企业家相比,黄如论算得上“大器晚成”。

1951年出生于连江县马鼻镇辰山村的黄如论,家庭条件很差,父母都是贫农。中学毕业后,因为政治原因,他和很多“50后”一样,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于是,他选择在家乡小学当一位民办教师,“到底有多落后,只有亲身经历才知道。”黄如论看到家乡的落后面貌以及乡亲们辛苦的生活,毅然放弃了教书的职业,出门闯荡。上世纪70年代初,黄如论走进了建筑工地,天生对什么事都好奇的他吃苦耐劳,深得赏识,加上文化水平算高的,没过多久就当上了包工头。“即使这样,我还是乐于和这些年轻人一同在工地上干活。”为了掌握更多的建筑知识,他选择自费到福建省建筑专科学校深造,后经过努力,他当上一名出色的工程师。1986年,他去了菲律宾。在菲律宾的日子,才是黄如论的腾飞期,发展了5年后,他回国投资,才有了后来的世纪金源集团和“慈善神话”、“财富神话”。

熟悉黄如论的人都知道,他对孩子的管教极其严格。大儿子黄涛,办公室挂着黄如论亲笔书写的横幅“梅花香自苦寒来”,也正因为如此,一个故事在传说!黄涛在厦门大学读书,有一天他生病了,身体非常不舒服,于是打电话给父亲,要求派车把他接回福州,但被黄如论痛斥了一通,“孩子从小就要吃苦,就是企业家的后代,他们所面临的环境以及要承担的责任非一般人所能比,所以要求要更严格。”所以,黄涛大学毕业后进入世纪金源集团,从施工、装修、销售等房地产各个基层环节开始,逐一学习和适应,自己没有弄明白某个环节,他也就无法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因为我是学建筑出身的,太清楚建筑这个领域需要亲力亲为。”黄如论说,无论是自己还是黄涛,只有亲力亲为才能进步。

责任编辑:

网友评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