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华夏名家

致敬!一生为国铸核盾,他在生命最后一天坚持工作74分钟
发布时间:2018-09-29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
分享到: 收藏

  作为一位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林俊德为什么还要如此拼命?

  与他并肩战斗了几十年的女高工唐润棣,泪流满面地告诉记者:他一辈子都是这么过来的。

  回眸原子弹爆炸蘑菇云升腾时的辉煌瞬间,有一个经典画面广为人知——人们纷纷跳出战壕,将帽子抛向空中,相拥而庆。

  然而,更打动记者的,则是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场景——当蘑菇云还在不断向上翻滚时,穿着防护服的科技人员,无所畏惧地向烟云开进,搜寻记录此次爆炸数据的设备。

  在那些义无反顾的身影中,就有他——林俊德。

  回忆当时情景,他多年的同事说:“那种情况就是上战场,根本顾不上个人生死。”

  那时,林俊德只有26岁。从走进罗布泊的第一天起,他就把这里当成了家,在大漠深处扎下了根。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林俊德和战友们每天都在拼命工作,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每次核试验都创造了惊人的“中国速度”——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林俊德被指定为“核试验冲击波机测仪器研制小组组长”;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林俊德再次临阵受命,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罗布泊日夜奔波,研制试验新一代高空压力自记仪;地下核试验,林俊德和战友们背水一战,为地下核试验安全论证和工程设计提供了宝贵数据……

致敬!一生为国铸核盾,他在生命最后一天坚持工作74分钟

  资料图

  大漠铸盾,功在千秋。从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1996年我国进行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林俊德参与了我国的全部核试验。

  今天,记者双脚站在罗布泊中国核试验场区。在常人眼中,这是一个遥远的地方——俯瞰中国版图,它不过是西北大漠戈壁深处一个毫不起眼的小点。

  凝望远方地平线,记者思绪在沸腾,耳边不断回响着林俊德院士临终前的再三叮嘱:“死后将我埋在马兰。”

  马兰,一座因使命而诞生的城市,一座“将戈壁踩在脚下的城市”。

  有位诗人这样描述包括林俊德在内的马兰人——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热情颂歌,

  他们隐姓埋名,无怨无悔,

  任岁月染白了青丝,任风霜催老容颜,

  在西部戈壁,在大山深处,在无人知道的角落,

  用生命的光和热,为共和国创造出太阳和惊雷。

致敬!一生为国铸核盾,他在生命最后一天坚持工作74分钟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18年9月28日01版,原标题: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责任编辑:士轩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