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冠球。
新华社资料照片
“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应尽一日之勤。”
——鲁冠球
“我们一直在提倡中国的企业家精神,老鲁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案例。”
——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
“第一份工作就在鲁主席这样杰出的企业家身边工作、学习,给了我非常宝贵的人生财富。”
——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屈凌燕、方问禹、魏董华
他是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创业四十八载砥砺不懈;他是挺立在中国时代变迁洪流浪口的“弄潮儿”,手把红旗万向更新;他是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群体的“集体偶像”,铸就企业家精神丰碑。
鲁冠球,从田野走向世界的中国农民企业家,10月25日逝于杭州。传奇谢幕,丰碑永驻。
传奇:战士的终点就是坟墓
“我知道,从此以后,我再也接不到那突如其来的鲁冠球的电话。”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悼念鲁冠球的文章里感慨。他和鲁冠球相交半生,亲眼看着这家企业由“杭州万向节总厂”,一步一步变成了“万向集团”。
突如其来、太过意外……这是鲁冠球生前商界好友们得知他离世消息的第一反应。复星集团董事长、浙商代表人物之一郭广昌撰文“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震惊和悲痛。因为老鲁才72岁,其实还很年轻。”
对于一个一直称自己“退休没有时间表”的商场“战士”来说,这个年纪确实年轻。
吴晓波回忆,和鲁冠球“相逢寥寥,可以回忆的细节却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当他询问鲁冠球准备何时退休时,他说,战士的终点,就是坟墓。
10月25日,一抹哀伤悄悄地席卷了微信社交圈。这个商界的传奇来不及等到改革开放40周年,来不及实现他缱绻一生的“造车梦”,就告别了他的战场。
万向集团网站首页讣告栏,一片沉默的灰。鲁冠球在照片里笑如往常,双目有神。遗照边上,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做受人尊敬的企业”。这句话的背景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绿意盎然。
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更多人在自己的社交网络上写下这句话。
“无论做企业还是做人,鲁冠球的‘好’都是毫无争议的。”斯人已去,但凡是记者遇到的、相识鲁冠球的人都如此评价。
浙江省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在电话那头久久难以平复心情,鲁主席极具人格魅力,他以关心企业家健康发展为己任,很多企业出现困难挫折,他都会去关心帮助,在企业家当中自然而然形成了德高望重的“教父”地位。
君子之交淡如水。一些如今在商界叱咤风云的响当当人物都或深或浅地受过鲁冠球的“栽培”,现在回忆,都显伤感。
郭广昌第一次看到鲁冠球的故事是在他大一的时候。“他被《半月谈》评为全国十大新闻人物。老鲁和他的万向作为浙江一家小小的乡镇企业,牢牢占领了国内汽车万向节这个零部件的大部分市场。这让我这个小老乡也挺骄傲的。”
在郭广昌的文中记录他们第一次真正相识的场景:和他在一次浙商的会议上相识。近距离观察后,最大的印象就是老鲁浓重的萧山口音,连很多浙江人都不太好懂;但一谈到自己的企业,他总会滔滔不绝、神采奕奕。
而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则是在高中毕业后,“非常幸运地在萧山宁围乡800多名应聘者中突围,成为万向第一批面向社会招聘的49名高中学历的年轻员工之一”。
“传化创业三十载,我一直难以忘怀在万向工作的岁月。”徐冠巨回忆,他在鲁冠球身边工作长达6年。从一个小小的热处理车间工人开始做起。“第一份工作就在鲁主席这样杰出的企业家身边工作、学习,给了我非常宝贵的人生财富。”
“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应尽一日之勤”。这是鲁冠球信奉的人生哲学、成功秘籍。他说,一切都是干出来的,别人一周工作5天,你就365天都不休息,尽心尽责尽力去做,一定能成功。
现在,他终于能好好休息了。
旗帜:涛头挺立近半个世纪
“学习《意见》,心情难以平静。回想我们这代人的创业梦,从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东躲西藏,到在计划经济夹缝中‘野蛮生长’,再到改革开放中‘异军突起’,以及全球化中无知无畏闯天下,可以说是跌宕起伏。”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9月25日公布后,鲁冠球发表的感想。
中央首次以专门文件明确企业家精神的地位、价值,提出27条具体措施,打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近40年,数轮经济周期潮起潮落而屹立不倒的鲁冠球,想必对此感慨万千。
48年前,在钱塘江畔的一个贫困小村,一个年轻人不甘走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路,勇于同命运抗争,带领6个村民在田野里开起一个小“铁匠铺”。
48年后,原先生产过船钉、铁耙、犁刀的“铁匠铺”已发展成为营收超千亿、利润过百亿的跨国企业集团,在成为中国乡镇企业成功上市第一家之后,又开创了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
“他既是一个脚踩大地的创业者,又是有远见卓识的改革家。”原新华社浙江分社副社长、《乡土奇葩——记农民企业家鲁冠球》作者之一的林楠在回忆起鲁冠球创业生涯的几个重要时刻时说。
“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1979年机械工业部要在全国50多个生产万向节的工厂中选择三个最好的,作为国家定点生产万向节的工厂。乡镇企业不归中央有关部门管,鲁冠球所在的工厂连看整顿企业的文件的资格都没有。没有文件没有标准,谈何整顿?鲁冠球就悄悄地派了个“密使”,用人托人的办法,国营对国营的名义,把整顿企业的条例弄到了手,逐条对照对企业进行整改。最后“考官”们到工厂经过一个星期的严格检查,这家乡镇企业得了99.4分,中了状元,成了国家“唯三”的定点厂,给万向赢得了后续发展的广阔空间。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商品紧缺时代,鲁冠球却率先提出了“抓质量求生存,靠信誉闯天下”,“主动召回”次品的举动全行业轰动。1980年初,鲁冠球派骨干到全国回收了三万套次品,并召集全厂职工参观评议,最后把这些次品以6分钱一斤的价格卖到了废品收购站,并在内部开展了质量大整顿。
鲁冠球认为,“生产‘将就’产品还发奖金,对工人是腐蚀,对企业是经济自杀。”有人事后给他们算了一笔账,这个厂当年的产值和利润减少了百分之四十,五百多名职工没有拿一分钱奖金。可是暂时的损失换来的是先进的装备和工艺流程,是创造更大财富的现代化的企业素质。
“坚持自主品牌,万向钱潮不能丢。”1984年,万向作为第一个将中国汽车零部件打入美国市场的企业,在国内外引起轰动。随后美国最大的万向节企业舍勒公司提出全包他们的产品,万向“生产多少他们要多少”,对一家乡镇企业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但是条件是弃用“钱潮”这个品牌,为舍勒做代工。
“鲁冠球苦苦思索了很久,最后做出了令人惊讶的举动,拒绝了舍勒公司的要求。”林楠回忆,当时这个决策最后证明是英明的,万向不仅避免了沦为外国代工厂的可能,而且在2000年,万向集团所属的万向美国公司收购了美国舍勒公司,历史轮回,证实了鲁冠球的论断“我坚信万向可以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2001年,万向又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Universal Automotive Industies,INC),开创了中国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如今的万向集团的主导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为65%以上,在美国、英国、德国等10个国家拥有30家公司,40多家工厂,海外员工超过万人,是通用、大众、福特等国际主流汽车厂配套合作伙伴,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为12%。
丰碑:企业家精神奔涌传承
26日清早,一众浙商来到杭州萧山区宁围镇的农家小院吊唁。这栋老房子落成于1985年,是村里最简陋的房子。鲁冠球生前长期居于此地。
“鲁主席奋斗一生,在我们心中树起了丰碑,这是最宝贵的企业家精神。” 在场浙商面前,俨然矗立着一座丰碑,他对企业家精神作出了最生动、最深刻的注脚。
走遍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道尽千言万语,想出千方百计……对于300万浙商群体而言,鲁冠球是“四千精神”的先行者、开拓者。
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企业家”……从创业创新、参政议政,到带领农民追求共同富裕,鲁冠球在每一个方面都达到新高度。
创业近半个世纪,万向集团2012年即保持每年营收超千亿元、年利润过百亿元。来自草根深处、挺立时代潮头的鲁冠球,始终坚守着对社会、员工、创业后辈们的朴素而热烈的情感。
“我们一直在提倡中国的企业家精神,老鲁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案例。” 郭广昌撰文回忆说,老鲁已经影响了一大批中国的民营企业工作者,他的创业故事值得更多年轻人去学习。
“在我的观察视野里,至少在今天,鲁冠球仍是一座无法超越的碑!”紧跟中国企业家发展动态的澎湃新闻副总编胡宏伟说。
在胡宏伟看来,中国农民企业家的进化有三重境界,一是脱贫致富,二是努力实现“有钱人”和“有文化的人”的统一,三是最终成为超越财富,有崇高价值观、人格力量、使命感、责任感的真正的企业家。鲁冠球,恰是走到了第三重境界的时代跋涉者。
一个无法改变的现实是,老一辈的中国企业家领头羊们正纷纷离去,属于他们的时代在遗憾中翻篇。鲁冠球、冯根生、沈爱琴、步鑫生……绵延半个世纪的浙商“创一代”渐渐告别舞台,走进了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宏伟历史。
传奇谢幕,丰碑永驻。先驱们铸就成型的企业家精神,正在新时代奔涌传承,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企业家,砥砺奋进、挺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