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华夏名家

他用“一棵草”带给上百个国家农民脱贫梦
发布时间:2017-07-03
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收藏

“我们竟然看到‘悬河’!”

  这一曾经给黄河沿线百姓带来巨大灾难的情景,竟然在福建出现。因为滥砍滥伐,水土流失,这里的“悬河”已比两边耕地高出近两米,就像一条沙石筑成的渡槽,梗在他的面前。与“悬河”相伴而生的,是流域两岸“耕地沙化、生态恶化、生活贫化”。

  他们走进了一户“五老人员”家庭,低矮的泥土屋里,床上仅有一条破棉被,寒风朝着屋子的裂缝里灌,一家人只好盖上蓑衣,依偎着取暖。

  “叔叔,我很饿,能给我一点地瓜片吃吗?”小孩用瘦弱的小手拉着林占熺轻声说。

  林占熺的手不由得微微颤抖起来,“能不能想办法给这孩子先弄点吃的?”林占熺转过身,对陪同前往的县里负责同志说。

  “像这样的贫困户不是一户两户,难办啊!”这位负责同志也心有余而力不足,默默地背过头去。

  这一夜,林占熺失眠了。

  白天的场景不停地在他脑子里滚动,破被、陋墙、悬河、沙石……

  “有什么法子能把救穷与修复生态连在一起,一箭双雕呢?”林占熺辗转反侧,他的脑子浮现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

  草,看似卑微,但有蓬勃的生命力,它不惧土地的贫瘠,又能阻止生态的恶变。

  “要是草能变成食物就好了!”

  回单位后,林占熺便私下里开始了“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研究实验。如果能成的话,就可以既缓解消耗森林培养菌类的菌林矛盾,又让农民在生态种草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扶贫一把抓。“要是真能实现就好了”,林占熺暗自发愿。

  不知熬过多少夜,经历过多少失败。直到1986年,实验的第3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换来了回报。

  “奇迹终于出现了!”第一朵用芒萁培育出来的香菇长出来了,林占熺的热泪止不住地滚落。

  自此,菌草业的一扇全新的大门被开启了,林占熺开创了“菌草学”这个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学科!

  当时的林占熺一没实验室,二没经费,三没身份和人员编制,但这些困难拦不住他,林占熺决定放下仕途,哪怕举债也要把实验做下去!

  这才出现了本文最开始的那道选择题,对林占熺来说,“仕途或有涯,科学阔无边”,他选择了科学,并用实验证明了那种被人不解的坚持,或许是对的。

“年薪百万”不如“惠泽天下”

  有美国的企业敏感地察觉到“以草代木”种蘑菇这一发明将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富矿”,便设法找到林占熺,高薪“挖角”。但林占熺平静地拒绝了富商的邀请。因为,他算的是一本比“个人账”更重要的“中国账”

  “林占熺是拿命来工作的。”这是很多人对他的一致印象。

  长途汽车在崎岖不平的山区小道盘旋,在一个急转弯处,汽车突然失控,朝路旁几十米的深沟里翻滚下去,林占熺眼前一黑,便不省人事。

  再次醒来的时候,是在医院里,医生诊断:肋骨断了两根,做完手术后至少要在医院观察7天。

  这是发生在1988年林占熺赴福建尤溪县推广菌草新技术时的一幕。

  为了让菌草尽快从实验室走进农民地里,林占熺跟自己较劲,非要在第4天就出院,履行与27户农民的约定。

  这27户农民是林占熺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尤溪是全国重点林业发展县,林业资源相当丰富,当地农民从没听说过野草也能种出香菇,不少人甚至怀疑林占熺是骗子。

  无奈之下,林占熺只得向农民承诺:“亏本由我个人赔偿,挣钱都归你们!”好说歹说,才总算有27户农民愿意尝试,这对林占熺来说意义重大。

  尤溪县是个极好的示范县,“只要实践证明,尤溪县同样需要用菌草来栽培食用菌,菌草同样能让尤溪农民增收,那其他地方就有说服力了!”

  此后,林占熺开始了两头跑的生活,上午在福州忙完学校的事情,下午就匆匆赶到台江码头搭乘去尤溪的船只,等船只到达尤溪口,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下了船,他马上转汽车赶赴每个示范农户点,和农民一起下地栽种,手把手教他们用菌草“变出”香菇、毛木耳、白木耳……

  1988年至1995年的8年时间里,林占熺平均每两个月就去一次尤溪,足迹几乎踏遍尤溪的所有村落,举办了120多期短训班,参加听课的农户近两万人。

  而且,这一切都是免费的,林占熺没有收取尤溪县政府和当地群众分文讲课费。

  这一场“推广实验”大获成功,选择“以草代木”种菌的农民从最开始的27户,增加到4236户,遍及14个乡镇112个村,当年完成584.3万袋菌,农民纯收入达到899万元,1995年时户均增收2122元。山里农民点着少见的百元人民币,高兴万分:“照这样下去,我们一年脱贫,两年致富,3年盖房子,4年讨媳妇就有可能了!”

  至此,“这棵草”算是实实在在地种成了,并且很快“蔓延”到全国,上世纪90年代初,林占熺首创的菌草技术在全国相继被证明是一项周期短、投资少、经济效益高、同时又有益于生态发展的实用技术。

  老百姓增收的事实胜于雄辩,1994年,菌草正式被有关部门列为援助发展中国家培训项目,“这棵草”开始走出国门,传遍世界。

  有美国的企业敏感地察觉到这一发明将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富矿”,设法找到林占熺,高薪“挖角”。

  上世纪90年代,一位美国富商追到中国,提出如果林占熺愿意,将给予他本人一个月工资8000美元,爱人6000美元。当时,1美元可以兑换8.7元人民币,夫妻俩加起来一个月收入可以达到12万元人民币!而在当时,林占熺家庭一个月的收入是100多元,只要在美国工作一年,他就可以成为当时的百万富翁。

  巨大的悬殊带来的冲击不是没有诱惑力,林占熺是农民后代,家境贫困,全家人的生活压力几乎都在他一个人的肩上,当时为了发展菌草事业欠下的债务也达到了数万元,亟须还清,所以许多人都以为林占熺“要跑到美国去了”。

  但是,林占熺又一次选择了“少有人走的路”,他平静地拒绝了富商的邀请。

  因为,他算的是一本比“个人账”更重要的“中国账”。

  ——中国的阔叶林资源有限,而草资源却十分丰富。宜草山地、坡地比比皆是,面积至少60亿亩以上,是全国耕地面积的3倍还多。只要利用其中3%的草地来发展菌草业,就可能生产菇类食品13500万吨以上,创造产值5400亿元以上,增加5400万人的就业;如果菌草技术能得到很好的推广,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大得不可估量!那时,将形成一个数千亿元的可持续发展的全新产业——菌草业,能给多少贫穷的家庭带来希望啊!

  个人收入即便上百万,这与成千上万的农民钱袋里增加好几千亿元相比,哪一个多?林占熺再清楚不过了。

  林占熺不想独自做“人生赢家”,这位“农家子”更愿意弯下身子,走进田里,帮更多农民成为“人生赢家”。

  今年6月12日,当林占熺第二次代表中国站在联合国总部,提交出一份全球“消除饥饿”的“中国方案”的时候,多年前劝他出国的那些人才后知后觉——这一道“个人还是国家”的选择题,林占熺或许又选对了。

 

 

 

 

责任编辑:丹丹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