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田世平共发表SCI期刊论文140多篇,编写中、英文专著16部;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7项,有的专利为企业增加上亿的销售额;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4项,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31项。
田世平。本人供图
阴差阳错,走上科研路
1975年高中毕业后,田世平下乡去当知青,幸运的是两年后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田世平就成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这也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在高考填写自愿时田世平的理想是报考文科,以后做一名文字工作者。但父母建议她报考理科,学习科学技术,将来建设祖国。田世平的父亲是1938年在山西洪洞参加革命,跟随刘邓大军南下的军人,解放后担任了重庆市酉阳县人民法院的第一任院长。母亲则是一名妇联工作者,他们没有读过多少书,所以希望子女能报考科学技术相关专业,为国家建设与经济发展添砖加瓦。田世平听从家人的建议,弃文学理,报考了几个与国防相关的大学,但分数下来以后,她并没有如愿,而是被分配到四川农业大学。田世平说:“收到通知书时,心都凉了半截,但想想能成为我们学校考上大学的七人之一,也就知足了”。进入大学后田世平逐渐意识到自己专业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农业是最基础的专业”。
田世平毕业后被分配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工作,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研的兴趣使她产生了出国留学的念头。在当时,出国学习只有国家公派这一条途径,且四川农科院一年只有两个名额,需要工作非常优秀。1988年田世平通过了英语EPT等考试,1990年被国家教育部选派为中意政府交换学者,到北京语言学院学习一年的意大利语后,于1991年11月踏上了去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留学的征程。
砥砺前行,激发爱国情
“出国后才发现,国内跟国外的科研条件和研究水平反差很大,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田世平说。正是这鲜明的对比让她更渴望留在意大利深造,学习更先进的技术知识。作为最老牌的世界名校之一,博洛尼亚大学招生少且成绩高,最重要的是读博士这四年她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但田世平对学业的认真态度以及执着的科学精神感动了导师,在导师的帮助下她拿到了四年的奖学金继续求学。四年后,田世平不仅顺利毕业,还获得了优秀博士毕业生。
田世平生活照。本人供图
留学意大利是田世平人生中很重要的经历,在留学期间她深切的感受到,如果一个国家不强大,那么人民在国外是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的。“一定要学有所成,中国人需要团结努力,让祖国更强大。这种真正的爱国情,只有身在异乡才有最深切的感触。” 1997年5月在香港回归祖国之际,田世平回到了祖国,来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尽管当时国内的薪水微薄、科研条件艰苦,她仍然选择继续在科研这条路上走下去,这一走就是二十年。
服务社会,勇于担责任
“科学家对社会是一定要有责任的。”田世平说,在意大利留学时发生的一件小事,让她印象深刻。
“板栗保鲜过程中有黑霉病,容易烂掉,意大利传统的防治方法是使用高二氧化碳处理,但处理后的板栗做成甜品时会变色。我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这个病原菌的生物特性,研究病原菌何时入侵到板栗里、如何来控制。”之后导师便带着田世平去到当地的企业,并把这项技术介绍给了他们。
做完报告后导师带她离开企业时,她不解地问道“就这样走了?难道企业不请吃个饭或该给点劳动报酬吗?”这时导师反问道:“田,你的奖学金是谁给的?”“意大利政府。”田世平回答道。“那意大利政府的钱是哪里来的呢?”导师又追问。“是纳税人交税的钱。”“既然是纳税人交的钱,我们是不是有责任把我们的技术给企业用?他们用好了就会给国家交更多的税,有更多的税以后就有更多的人能拿到奖学金读书。”导师一番话如醍醐灌顶。也因为如此,直到现在田世平所拥有的专利技术都是无偿给企业和农民使用的,不收一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