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高管风采

一个“扶贫老板”的“不忘初心”
在贵州创设“秀水五股”扶贫模式的民营企业家王伟记事
发布时间:2017-10-31
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5版
分享到: 收藏
一个“扶贫老板”的“不忘初心”

  ▲王伟(红上衣)在秀水村施工工地,与村民们在一起。

  采访对象供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王伟创设“秀水五股”扶贫模式的故事,启示民营企业家如何“不忘初心”,如何在精准扶贫中提升企业与人生的价值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京雪

  “听党话,跟党走,感恩回报社会、奉献社会,是我的人生信仰。”

  “改革开放的初心是什么?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更多人共同富裕,但很多人富起来就忘掉这个初心了。”

  “要说我为什么对扶贫这样上心,除了致富思源的觉悟,先富帮后富的初心,很重要很重要的还有一条:我真心认为,积极参与精准扶贫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难得机遇。”

  这个常说“初心”,认定“扶贫就是机遇”的民营企业家,名叫王伟,表情生动,声如流水击石,任何时候都精气神十足。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贵州省工商联副主席、安顺市政协副主席、安顺市工商联主席……生于1968年的兴伟集团董事长王伟,成长与事业轨迹,都在中国长期“后发”、如今发展最快的省份贵州。

  王伟引起我们关注,不是因为他在企业经营上的成功,尽管那也是个引人入胜的传奇——一个贵州小县城里野草般生长出来的青年,出身贫寒,22岁投身商海,凭着勤奋和聪明,从没有一个员工的个体小装潢部做起,到今天拥有包括地产、贸易、能源、旅游、文化、农业等产业,员工上万的集团公司。

  无疑,这是个对创造财富有天分又够努力的人。但关于王伟,最值得讲述的不是“财富故事”,而是“扶贫故事”,是他对“扶贫”这件事异于常人的兴趣、近乎着迷的认真和不遗余力的投入。

  动 力

  “赚多多的钱,帮多多的人”

  几十年如一日,王伟每天早起,雷打不动地用几分钟扒拉一碗面条作早饭,7点开始工作,干到晚上10点睡觉,天天如此,几无例外,没有周末,没有假期,甚至常年没有午休。他的助理们要轮流排班,才有精力和体力跟上他。他一年跟家人吃饭不超过10次。他没什么爱好,除了练练书法,“就是喜欢工作,别的都不喜欢。”

  王伟常把“没有问题”“这个不是问题”挂在嘴边,认为企业家最重要的本事之一就是善于找办法克难题。他有一个成功商人对财富和机会的敏锐嗅觉。他的高中班主任仍然记得十几年前王伟陪他去广东散心,有一天他们打摩的赶路,王伟突然问:“老师,你看到没有?——钱在路上流淌。”老师说没看到。王伟注视着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说:“我看到了。”他简单地解释了两句,班主任也明白了——他从物资的流动、人员的流动看到了经济的流动,进而看到了商机。

  在贵州兴伟集团,很多员工都知道他们的老板王伟会赚钱的另一面是生活节俭:穿着在北京秀水街杀价杀到80块买回来的裤子、在淘宝300来块钱淘到的唐装,25块钱一双的布鞋或者最普通的那种黑皮鞋。

  他不允许任何亲戚来自己公司上班,除非是来做清洁工或绿化员。他很早就告诉儿子:“我的公司你没有继承权,99%的财富将来我要捐给国家和社会,所以你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吧。”十几年前,他看了一本大概叫《中国十大民营企业家落马史》的书,得出结论:把财富看成自己的就是灾难,看成子女的也是灾难。

  现在,他把一半工作时间花在扶贫上,最近更是平均两天下一次乡,去贫困地区考察。

  2015年,他给贵州安顺市的贫困村秀水村投了3.77亿帮扶整村脱贫,承诺不要一分钱回报,所建产业作为村集体经济交由村民所有。

  2016年,他跑到贵州黔西南州晴隆县新坪村最穷的半坡组看了看,然后,这个水、路不通的深山村寨就修了路、通了水。

  这之后,他几乎跑到哪儿扶贫扶到哪儿。一些行为纯属慈善,例如不久前,他领头捐出500万,跟安顺市的民营企业家们一同成立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基金,资助贫困学子求学;一些项目属于产业扶贫,例如总投资100亿的晴隆县大兴东山地旅游精准扶贫项目和投资200亿以上的安顺大兴东国际旅游城。

  他觉得有机会参与扶贫太好了,真高兴!他不满足于把自己的进取心、能力和创造力只用于赚钱,渴望在全面小康进程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

  “全国光彩奖章”“全国光彩事业突出贡献奖”等荣誉,都在为王忠实伟履行社会责任作证。

  “我的动力?”他笑,“你们问了好多回了,我的动力就是赚多多的钱,帮多多的人。真心话,从小我就想帮助别人。”

  初 心

  “有钱就可以帮助那些特别穷的人”

  年少时,就抱有“想帮助更多人”的强烈愿望,并始终不渝为之奋斗者,有人学医,有人从政,有人干公益慈善,也有人去了讲堂……而王伟,从1978年小学三年级起,就决心排除万难,做个能赚很多钱的人。

  他家那时住在贵州安顺普定县城边上,每天上学,总要从一个五保老人家门经过。至今,他还记得那个老奶奶的“房子”,准确说那是个棚子:石头垒出的一米来高的墙,玉米秆棚顶,两个平方、大小跟一扇门差不多,能让老人躺下睡个觉的“房间”。

  每天上学,王伟会从家里给老人带一把面条或一小捧大米,有时帮忙提一桶水。他家里也穷,拿不出更多东西,父母都是乡村教师,两人微薄的工资要养4个孩子、一家老小共8口人。

  没过两年,五保户老人去世了,王伟心里生出一个越来越强烈的愿望:“我将来一定要赚很多钱,有钱就可以帮助那些特别穷的人。”在他印象中,那大概是小学三年级,他头一回认真思考很多东西、计划起自己的未来。

  他是家里4个孩子中的老三,也是唯一显露出对生意有兴趣的一个,是一个安贫乐道的教师之家冒出的异类。

  他家门口当时有个烤烟集市,每到星期天都有农民来赶集。王伟六七岁时,每周日天不亮,别的孩子还在梦乡时,他就爬起床,把家里6个小凳子搬到门口,坐等赶集的农民租用,1个凳子租金1毛。后来,除了租凳子,他还卖1分钱1杯的糖精水,也卖外祖父写的对联,小门对8分,大门对两毛。他的外祖父是普定有名的书法家,后来自己的书法也是跟着外祖父练的。到了初中,他拿着母亲仔细掏出的9块钱从普定跑去贵阳看读大学的哥哥,顺便卖邮票,一下午卖了300多块钱,他准备给哥哥买套好西装,结果把他哥吓得追问他是不是做了小偷。

  他的高中班主任潘发刚记得,王伟学习普通,但很难被忽视,有很强的组织领导能力。他第一次给大家留下印象,是学校搞板报比赛,不是班干部、成绩也不突出的他主动请缨,他设计版式,组织同学一起完成的板报后来得了全校第一,被校长评价“大气磅礴”。

  赚钱然后助人,王伟从没忘记小学三年级萌生的愿望。1987年夏天,他高中毕业,写了一份几十页长的食品厂办厂可行性报告,信心十足地跑去县政府拉赞助。当时的一位科长赞扬了他初生牛犊的勇气后,表示“我们没钱给你”。

  出了办公室,王伟撕了报告,第二天就骑着自行车上路,随身带着一套修车工具、笔墨纸砚跟一张写满字的宣纸,第一行是大字:勤工俭学/卖字换粮/游览祖国大好山河,第二行小字:打气5分/补胎5角。他决定不带一分钱,从普定骑车去昆明,开开眼界,也考验自己。来回近一个月,从昆明回来,他瘦了10斤,身上多了27块钱。

  回普定后,王伟有过一段失败的创业经历。他做石膏像,步行28公里挑去安顺摆摊,结果一尊也没卖出去。接着,他借了200块钱学烫发,学了一个月就打着领带、穿着白衬衣、喇叭裤、高跟皮鞋开起发廊。

  普定那时能烫发的发廊不多,开张首月,王伟赚了600块钱。开张两个月,部队来征兵,他把发廊盘给徒弟,决定去部队锻炼一下。

  这一年,王伟19岁。

  “我感觉他的思想在激烈地冲撞,他在找自己的道路和方向。”跟王伟亦师亦友,至今关系密切的潘发刚回忆,“他是个不安分守己的人,普定平台太小,他要找他的舞台。”

  潘发刚觉得奠立王伟后来事业的很多性格特质,这一时期就已显露端倪:聪明,能吃苦,百折不挠,有胆识但不叛逆,常能找到有效方式说服他人,达成目的。

  入伍半年后,王伟在写给父母的信里倾诉心声:“去昆明的时候我还没有想好,回来以后我懂得了生活的不容易,我想挣钱。挣钱只要正当,没有什么不好的。可是我感觉我还太年轻,还不太明白许多做人的真谛。身为男儿,我相信部队是个最好的熔炉……我会更快地成熟起来,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坚定所要追求的理想和信念,退伍后真正开始做一番自己的事业。”

 



责任编辑:士轩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