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年龄:59。管理工程博士,1979年参加工作,历任北京新型建筑材料总厂厂长,北新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外部董事、董事长。其领导的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分别在2011年和2013年首次进入《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企业,国药集团也成为进入世界500强的第一家中国医药企业。
他先后把两家资不抵债的央企,推进《财富》500强行列,而且还是两家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企业——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他用东方式的儒家思想治理公司,执掌央企十几年,从未跟员工拍桌子瞪眼;对他来说,世界500强不是终点,企业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是他一直追求的精神家园。他就是中国的“稻盛和夫”,宋志平。
作为改革的探索者和先行者,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对于宋志平和中国国有企业的意义绝不仅是整合与规模,也不仅仅是世界500强的肯定,这两家企业是国有企业改革的范本,更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标杆,而宋志平作为唯一一位央企双料董事长,他所理解的企业家精神中最重要的就是责任感,“大企业应该成为领袖企业。不光是自己赚钱,你还要引导市场良性运行。大企业不是一个普通的企业,你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你自己。没办法,因为你是行业老大。”
除了勇敢迈向市场,没有后路
不是所有的央企都注定风光,比如宋志平先后掌舵的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接手这两家企业的时候,都是“草根国企”。宋志平刚到中国建材时,公司有着33亿的债务,上一任领导离任前,握着宋志平的手说:“志平,我从弹坑里爬出来,你又进去了。”
也不是所有的央企都是“垄断者”,宋志平的职业生涯里,既和跨国公司打过硬仗,也和民营企业抢过地盘,对于央企的处境,宋志平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曾感叹,“我们不是生下来就有垄断地位的国企,也没有捧过金饭碗,而是一开始就面临全方位的竞争,在进入市场经济初期打了败仗,曾经是那么落魄、失败的一群人,痛定思痛,才发现除了勇敢迈向市场没有任何后路。”
执掌中国建材短短几年时间,宋志平通过整合大大小小的近1000家企业,将中国建材带到了港交所上市,并最终进入世界500强,他也因此得到了“终极整合者”这个外号,缔造了教科书一般存在的“宋志平模式”。
在许多人眼中,央企的领导都是一副“干部”模样,而对于宋志平,很多人的评价却是谦虚和善。他从来不把自己当“国企干部”,而是坚持做“企业家”。在宋志平眼中,央企不是“垄断者”,更不应该“仗势欺人”。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宋志平和民营企业谈判时,总会尽量规避“收购”和“兼并”这样的字眼,挂在他嘴边的永远是“联合重组”,他深知中国人都好面子,更知道这些工厂对于民营企业家来说有如自己的孩子一样。大多数情况下,宋志平都会亲自出席收购的谈判,有时他甚至会给参与谈判的民营企业家带一些小礼物,一个央企领导肯这样放下身段,让这些创业者们都大呼“万万没想到”。
收购完成后,宋志平也会对这些民企负责,他不仅善待那些民营企业家,对他们的员工也不是简单的扫地出门。凡是愿意做的,中国建材都愿意让大家留下来,他的理由是“这些人做水泥做了一辈子,不大会做别的,你把他弄到哪儿去呢?”
2005年时,中国建材的水泥业务几乎是零,那个时候的宋志平对水泥也一窍不通;而凭着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对市场的洞察力,他高举资本和整合两面大旗,将中国水泥行业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0年后,中国建材在高度分散、过分竞争的水泥行业中横空出世,一举成为排名世界第一的建材集团。
温和也是一种力量
曾同时担任两家500强央企的双料董事长的宋志平,并不是传说中的“霸道总裁”,相反却是一个极温和的人。
生活中,宋志平最大的嗜好是读书,他自称年轻时也是“文学青年”。他读书涉猎广泛,尤其偏爱管理学方面的书籍,他在企业内部建立了读书会,乐于“传道、授业、解惑”。尽管忙的没有周末,宋志平仍然会认真的对待企业内部的每次读书会,亲自罗列书单,并撰写读后感,和大家分享读书心得,以及宋氏“混读”方法,“这本读累了读那本,我认为不同书的内容占用大脑不同部位,例如,读管理累了可以读读文学,读经济累了可读读历史,想读了再读,但读书一定要坚持下去。”
在管理上,宋志平不相信说教和控制,他认为领导者是应该对员工负有责任,他相信“温和也是一种力量”,力图用“布道式”管理去影响员工,通过讲课、开会等形式,给员工阐述企业的思想和文化。对于管理的本质,他认为“管理实际上不是控制人,最最重要的管理是要发挥人的长处,让他们怎么能够发挥自我,怎么能够更大限度的让他们的热情、创造性得到发挥,这是我作为一个管理者的本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