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行业楷模

“神速”背后的中国工人
发布时间:2020-02-13
文章来源: 工人日报 记者 赵航 张翀 通讯员 韩成林
分享到: 收藏
 2月8日,武汉雷神山医院交付使用,收治第一批30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此前,2月2日,武汉火神山医院也已顺利交付,并于次日接诊患者。疫情面前,两座医院共同组成了“战疫”新堡垒。

  雷神山医院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超过1500张床位;火神山医院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1000张床位;病房内均配备空调,设置独立卫生间,医院还架设了5G基站。如此巨大的工程,从项目正式开工到进行验收和移交,只用了10天。

  创造奇迹的“中国速度”,离不开中国工人的担当和奉献。

  随时出发

  1月23日,武汉市紧急召开专题会议,决定由中建集团在汉子企业中建三局牵头,武汉建工、武汉市政、汉阳市政等3家企业参与,参照北京“小汤山”模式,在蔡甸区火速建设一所可容纳1000张床位的医院。两天后,武汉市再次紧急召开调度会,决定在半个月之内再建一所雷神山医院。

  当接到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消息,春节假期,中建三局将士发出的是齐刷刷请战的声音,“等候通知,随时出发”。

  随着“战疫”的集结号吹响,一支队伍迅速向武汉集结。

  他们中,有人即将成为父亲,吻别怀孕的妻子;有人是深夜0时40分接到通知,仅过了40分钟,便收拾好行囊,踏上奔往武汉的行程……

  工地生活

  这个春节,宅在家里的老百姓,向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进展投注了关切的目光。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4小时关于火神山与雷神山医院建设的不间断直播里,每天都有数千万名网友,通过摄像头注视着这片繁忙的地方。据统计,直播收看人数最高达到1亿人次。这群网友被称为“云监工”。

  “云监工”们还给工地上日夜运行的机器起了很多昵称:叉酱、铲酱、花臂哥、送高宗……“叉酱”是指小型叉车;“铲酱”指的是小型蓝色挖掘机,因为机器老漏土被吐槽为“蓝忘机”;“花臂哥”是黑色挖掘臂的挖掘车;“送高宗”是高层混凝土输送车……

  建筑工地走入大众视野,但镜头拉近,工人们的生活却与光鲜亮丽的“网红”生活相去甚远。

  直到20时37分,“蓝忘机”的驾驶员毛远斌才在驾驶室里吃上晚餐。相比其他工人,这算是体面的用餐环境了。为节省用餐时间,板房内、车盖上、纸箱上、钢筋堆里,稍加收拾就是一张餐桌。更别提休息了,累到站着都能睡着,往地上一躺,或是靠着墙休息一会儿,坐在钢筋堆上眯一会儿。

  为尽快将火神山医院交付使用,建设现场实行轮班倒制度,7天×24小时不间断作业。除夕夜,工人们彻夜施工,一份盒饭就是他们的年夜饭。

  正是这股全力以赴、争分夺秒的拼劲,使得建筑工地一天一个样:1月30日中午,火神山医院项目基础混凝土浇筑完成95%;2月2日,火神山医院正式交付!2月2日16时,雷神山医院项目总体完成75%;2月8日,雷神山医院正式交付!

  逆行风景线

  建筑工地那么苦,还有谁愿意来?

  还真有,还真不少。

  大年三十,武汉已经“封城”。在驰援武汉的“逆行者”中,有几个不怎么起眼的身影。

  河南驻马店的刘海龙主动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从河南一路打车到武汉,只为了给建设工地出上一份力。

  火神山医院建设现场,刘海龙在寒风中看护着工地的定位旗。当问到“辛不辛苦”时,他憨厚地笑了:“不辛苦。”

  1月23日工程集结的那晚,21岁的陈昌志在朋友圈里看到缺少挖掘机的消息,就开着自己的机器来了。进场后,他没谈价钱,没签合同,还自掏腰包雇了一名驾驶员,两个人换着开。“我是自愿来的,不计回报。”

  1月25日、1月27日,中建商砼相继接到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混凝土施工浇筑任务。“两山”施工最高峰时,调集泵车11台、运输罐车65台、驾驶员95名驰援,参战管理人员150人。截至2月7日,为两座医院供应混凝土总量2万立方米。

  1月31日,中建五局收到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项目指挥部发来的紧急求助函。很快,700余人分批“逆行”武汉雷神山,党员先锋队的旗帜飘扬在工地“战疫”前线。

  逆行中的工人们,成了特殊时期的一道“风景线”。

  一同逆行的还有无数物资。三一重工紧急调动代理商与客户火速驰援,挖掘机、混凝土泵车、起重机等全系列工程机械设备昼夜施工;华为、中国移动等企业,用36小时迅速完成5G信号覆盖;联想集团支援全套2000多台计算机设备,TCL电子提供的全部公共LCD显示屏,为医院尽快正常运转提供了保障……

  工人的无畏与“怕”

  武汉是疫情核心区,走出家门就会有感染风险,工人们不怕;工地条件艰苦,他们不怕;一个个望而生畏的施工难题,一项项“不可能完成”的挑战威胁着项目进度,他们也不怕。

  火神山医院对排水管道安装的要求非常严格,需要钻到集装箱下面仅30厘米的缝隙里安装,党员突击小分队身材瘦小的王旋,二话不说钻地埋管,带领400多名工人伏地作业,衣服划破,手臂划伤,匆匆处理后就又钻到狭小的空间里。

  正是这群无所畏惧的工人们,完成了10天交付一座现代化医院的壮举。

  然而,他们真的没有担忧吗?有,他们怕面对父母。

  除夕前夜,身在湖北仙桃的熊敬轩辗转反侧,这位90后年轻党员很想去工地,可是家中的父母怎么办?他不敢直面父母,最后是打电话给隔壁房间的爸妈。一墙之隔的通话,承载了一家人的纠结和不舍。

  最终,父亲轻轻地说:“儿子,去吧!趁着还能往回走!”

  他们也怕面对妻儿。武建集团郑磊夫妻俩一个在工地,一个在医院,两个孩子留给了老家的父母;刚刚当上父亲的中建三局员工陈畅,只能让刚满月的儿子在视频里听到自己的声音……

  滚烫赤忱的心

  2月2日,火神山医院正式竣工交付。一部分工人的建设任务已经完成,但感动仍在持续。

  宫达飞,一位普通的山西运城籍农民工。他不顾家人反对,自己偷买火车票来到武汉,靠问路、搭便车和一双脚来到工地。2月2日,他领到了自己10天的工资,但他却跟项目部说,“我要把工资捐出来救病人。”

  2月6日下午,参与火神山医院建设的湖北籍建筑工人骆名良,用7500元工钱买了145箱牛奶,送给坚持在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们。

  工钱,是骆名良参与火神山医院建设的辛苦钱。他负责病房监护室的隔板安装,还有房间密封打胶。为了赶时间,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就连上厕所都跑着去。

  2月6日,他拿到了7200元报酬和300元车贴。145箱牛奶,花费7558元,他还倒贴了58元。

  “说实话,大家都不容易,但最辛苦的还是白衣战士们,他们承受的压力和无畏付出,让人既心酸又佩服……”

  骆名良像记者采访的大多数工人一样,朴素的话语下有着一颗滚烫赤忱的心。(记者 赵航 张翀 通讯员 韩成林)

 

责任编辑:默默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