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平均海拔1600米的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大厂镇,山区公路时常大雾弥漫,凝冻天气下易发交通事故。接警、出警、现场勘查……每年这个时候,民警“老吴”更忙了。
“老吴”名叫吴海荣,今年49岁,不过他的工龄已有30年。1988年,吴海荣毕业后参加工作;1992年,晴隆县公安局紫马派出所成立,他成为第一任民警;1999年,他奉命调到大厂派出所。这已是他扎根基层的第27个年头。
“群众把我的手机号当成110”
在大厂派出所工作近20年,吴海荣成了群众的“老熟人”。吴海荣平时负责户籍管理工作,他跑遍大厂镇所有的村村寨寨,或是做人口普查,或是办理案件、处理矛盾纠纷,全镇8200多户人家他都全部走访过。
“很多群众把我的手机当成110,报警不打所里的电话,而是直接打我手机。”吴海荣说,他的手机号码用了12年,大厂镇很多人都有他的手机号,平均每天要接二三十个电话。有时候,村民在外地遇到事情也会给他打电话。
大厂镇嘎木村村支书谢忠高介绍,以前村里没有警务助理时,村里夫妻吵架、邻里矛盾纠纷会找吴海荣调解。“我们村很多人都跟他很熟,信得过他。”谢忠高说。
2016年,嘎木村张氏兄弟因为土地纠纷,兄弟二人大打出手,后来经吴海荣调解确定权属关系。吴海荣怕他们将来反悔,于是让他们签订和解协议。果然,后来村里搞建设征地,此前有争议的土地被征用,张氏兄弟再次因征地款闹矛盾。吴海荣说:“我过来后,让他们把协议书拿出来,理亏的一方就说不出话来了。”
在大厂派出所工作19年以来,吴海荣先后和8任所长共事。由于工作出色,组织曾考虑将他调到局机关,但他习惯于基层工作,最终也就未能成行。“和群众打交道惯了,他们总觉得找我办事方便。”吴海荣谦虚地说。
为了工作把“家”安在派出所
在大厂派出所的办公楼里,除了办公室,还有不少单间宿舍,其中一间就是吴海荣的“家”,他大部分时间都住在派出所里。
起初,他住在派出所是因为工作需要,那时候交通条件差,往返很费时间。吴海荣介绍,大厂镇自然条件比较恶劣,过去很多村寨不通公路,民警办案只能步行。大厂镇最远的村离派出所有26公里,走路要4个小时,办一件事至少花两天时间。虽然吴海荣的老家距离大厂镇只有20多公里,但他也很少回去。
后来交通条件改善了,吴海荣却习惯以“所”为家,因为这样方便群众办事。今年初,大厂镇有一个外出浙江打工的青年丢了身份证,匆匆忙忙回来补办。赶到派出所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因为第二天一大早又要坐车返回浙江,于是吴海荣加班给他办完。
吴海荣常说,要让老百姓来办事时高高兴兴地来,高高兴兴地回去。不管是办身份证还是上户口,只要符合条件,他都会尽快办理。“将心比心,有的老百姓走几个小时的路来办事,如果办不了心里肯定不舒服。”他说。
谈起吴海荣,身边的同事和群众评价都很高。“‘老吴’是老前辈,也是公认的老实人,说他老实,是说他不争名利,几十年如一日扑在基层一线。”大厂派出所教导员蔡立说。
伤疤里藏着的往事
基层工作几十年,吴海荣经手过许多案件,他曾远赴浙江打拐,多次抓捕犯罪嫌疑人,处理过各种各样的案件和矛盾纠纷。吴海荣黝黑的皮肤和脸上的伤疤,是工作留给他的“纪念”。
由于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下工作,吴海荣皮肤黝黑,看起来比同龄人苍老许多。还不到50岁的他,看起来像快60岁的人。当记者问及他脸颊上一条长长的伤疤时,不善言辞的吴海荣滔滔不绝地讲起了由来。
一次,吴海荣与3名民警驾驶警车抓捕一名盗窃黄金的不法分子,当时对方正混在一个赌场里。见警察进来,人群四处逃散,场面非常混乱。突然一声枪响,一颗子弹从吴海荣脸颊擦过,留下一道深深的划痕,顿时血流如注。那时,他一心想着抓人,顾不上自己的伤。
记者和吴海荣到嘎木村走访,80多岁的易大鹏倚在门边,一直微笑着看“老吴”。原来,易大鹏耳朵不大好,他的老伴是聋哑人。有一回,易大鹏的老伴走失,多方打听知道其下落后,吴海荣带队跑了一个星期,把她找了回来,易大鹏很是感激。
“老吴”扎根基层数十载,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晴隆县公安局政委张淼认为,吴海荣是做群众工作的“土专家”,是全县公安干警的榜样。
新华社贵阳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