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行业楷模

杨鸿飞的支教心路:为了“阳光班”里的孩子
更阳光
发布时间:2018-11-06
文章来源: 中国青年网
分享到: 收藏
  支教对我而言,是一种可以超越时空的生命体验,是一种对整个世界、对生命、对人文、对自我的关怀和认知的提升。

  ——杨鸿飞2016年7月支教结束写于重庆

  “阳光班”的少年曾经“不那么阳光”。

  2015年,九月的巴蜀,下了一场连月雨。重庆西部山区的大足中学,南京师范大学研支团的杨鸿飞来这里支教一个月了。湿漉漉的空气在他的身上留下印记:连片的湿疹和痛痒难耐抓挠皮肤后的伤疤。

  杨鸿飞当时任大足中学高一一班“阳光班”的语文老师兼副班主任。站在讲台上,他仔细观察这个“阳光班”的特别之处:全班共有49名同学,其中孤儿5人、残疾学生9人、患重大疾病的学生11人、贫困学生4人、低保户家庭的学生9人、有过父母离异经历的学生9人……

  杨鸿飞与同学们的首次见面在一片沉寂的课堂中结束了。

  “由于孩子们特殊的成长环境,他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卑、性格压抑等问题。”深入了解到“阳光班”的情况后,杨鸿飞希望能在授课之余,于点滴的相处中给这些孩子带来更多心灵上的丰盈。

  经过和班主任老师的交流,杨鸿飞想到了用自己最擅长的古典文学潜移默化地开导学生。

  支教的第一堂课,他准备了很久。一首陶渊明的田园诗成为他带孩子们领略中国古典诗歌意韵之美的首秀。这种故事性极强的授课方式,是学生们从没有接触过的。慢慢地,同学们低下的头都抬了起来,眼神有了交流,也有人敢举起手臂提问了。

  首次试讲,反馈甚佳。杨鸿飞信心大增。

  他和支教团中的其他成员们一起推出了“诵读国学经典 助力阳光成长”的心理辅导计划。为学生们举办专题讲座,通过我国传统国学经典名著中的名篇、名句等,帮助学生学习了解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孝”、“礼”、“义”等学习求知、接人待物方面的智慧。

杨鸿飞的支教心路:为了“阳光班”里的孩子更阳光
  杨鸿飞在上课。本人供图

  “每天的晚自习,我们会给大家读一些《论语》中的句子,再将这些句子中的小典故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大家听,从中教会他们一些人与人相处、交朋友的方式。”杨鸿飞说,没想到才过了一个多月,学生们在表达上就有了很大的起色,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多了起来。

  杨鸿飞发现,学生们的周记,也是吐露心声的好方式。所以在批阅的过程中,杨鸿飞特别注重和他们的交流。“学生们会把最近遇到的问题,一些心里话或者一些成长的感悟写进周记里。”杨鸿飞说,“我会静下心来仔细看完,然后用评语的形式,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去做,很快就拉近了大家的距离,学生们的‘心结’也在逐渐地化解。”

  每天教学任务结束后,杨鸿飞都会很快就被孩子们围起来,被闹着讲故事。旅行的照片,大学的生活,仿佛杨鸿飞一张口,他们就能看到大山外的世界。“也许我并不能感同身受他们的苦痛,但我愿意无限地靠近他们,提供我能做的一切,然后让他们对未来有期待。”

  2016年5月,杨鸿飞班里的女生李雪(化名)要辍学。他有些疑惑,因为“阳光班”是大足中学和重庆慈善总会联合创建的班级,除生活费外,学校已将同学们的学费、住宿费全免。详细询问后,杨鸿飞才知道因为没钱充饭卡,李雪已经饿了三天了。家庭的贫困让她无法继续读书。

杨鸿飞的支教心路:为了“阳光班”里的孩子更阳光
  杨鸿飞(前排右四)在“阳光助学金”发放仪式上和同学们的合影。本人供图

  为了让李雪继续回到学校生活,杨鸿飞和研支团的支教老师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信息为她筹措生活费和助学金。令他吃惊的是,短短两周内,他们的小小善举竟然获得了三四百位爱心人士的支持,有人捐几十、有人捐几百、有人捐助上千元,杨鸿飞将每一笔善款进行登记、公示。以此为起点,他用这笔“助学金”资助了班里40位贫困同学,有8位爱心人士长期定向资助包括李雪在内的8位贫困学生,直至他们高中毕业。

  2016年7月,杨鸿飞支教结束,准备回归校园继续读研。可是他对“阳光班”的关心却没有结束。

  两年来,杨鸿飞仍与这群孩子们保持联系,为他们的“助学金”牵线搭桥,还在高考结束后为学生填报志愿的事情忙前忙后。这些孩子将他的付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也在用实际行动报答这些研支团的老师们。

  今年,正好是杨鸿飞带过的2015届“阳光班”参加高考,这49人中有41人考上大学,30余人高考分数超过重点线。当年所带的一个小女孩张艳羽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京师范大学,成了杨鸿飞的小学妹。

  “那是一段绝不会后悔的生命体验。”杨鸿飞说,2016年是难忘的一年,和孩子们的相处经历将成为他生命中永远的烙印,这份关于爱的付出他会一生坚守并不断传递。(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 实习记者 王心怡)

 

 

责任编辑:美杉

网友评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