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总结王喜“三不高”,个子不高、学历不高、悟性不高。应征入伍的时候,王喜已经过了20岁,文化底子薄,柔韧性、灵敏度等身体素质也比其他人差了一大截,经常拖了班里的后腿。
正如电视剧《士兵突击》里“许三多”一样,王喜也有一股“傻劲”——他每天比别人提前半小时起床,推迟半小时休息,连节假日也要和训练场较劲:跑步,他系上沙绑腿、穿上沙背心;做俯卧撑,他在背上绑了两块砖头;练单双杠,别人做8个,他坚持做30个;射击瞄准训练,他在枪管吊上装满水的水壶,第一个端枪最后一个放下。
然而,他又不同于“许三多”,他一边琢磨一边练,每一次训练都要做记录,想方设法比前一次提高一点点。
新训结业考核,王喜拿下3个第一、1个第二,并被表彰为“训练标兵”。
精武之梦在艰苦的训练中砥砺而生,尖兵的心永远向着更远处。小小的胜利并没有让王喜满足,很快,他又找到了新的方向:当特战队员!
好不容易通过层层选拔进入了特战排,可是,在第一次摸底考核中就被泼了一瓢冷水,浇了个透心凉:成绩垫底,列入候补。他认识到,距离一名真正的特战队员,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不断给自己开“小灶”,不停地“自找苦吃”。为了去掉“候补队员”的帽子,王喜积极争取每一次锻炼机会,学理论、练技能,每天除了睡觉吃饭就是疯狂训练:练定力,他在枪管上摆弹壳,一趴就是一上午;练眼力,他成百上千次穿针引线;练耐力,无论酷暑寒冬,他每天坚持两个五公里武装越野。皇天不负苦心人,王喜成为同年兵中的第一个特战队员!
2013年参加支队军事比武获多个单项第一和全能第一;2014年参加总队特战比武荣获“三湘勇士”勋章,并带领取得团体第二名的支队比武历史最好成绩;2015年代表总队参加总部特战尖子比武,获团体第二名;2016年在“魔鬼周”极限训练中因表现突出被评为武警部队“极限训练勇士”;2017年总队年度军事考核,王喜在快速精度射击科目中打出98环的优异成绩,被考官竖着大拇指称赞道“忠诚卫士果然名不虚传”。
王喜的微信名叫做“沉默中成长”。人沉默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有的人怕说错话而不敢说话,有的人沉默是因为麻木不求上进,还有的人,比如王喜,他们在沉默中思考,在沉默中蓄力,为下一步的飞跃蓄势待发。
“一号尖兵”王喜。武警湖南总队杨宁供图
守拙:不忘本来的感恩之心
“我的家乡文山州很穷很穷,初二没念完就外出打工,当过钨矿矿工、砖窑搬运工,进过打印厂、手机厂,每个月工资1000多块,天天省吃俭用也攒不下几个钱,感觉很迷茫很没有希望。”说起从军前的经历,王喜深深感激自己的选择。
他也坦言,“能当兵入伍到部队,刚开始我的想法很简单,一是从小有个当兵的梦想,二是希望找一条出路,在部队长见识学本领,最好能学个技术转个士官赚工资,还清父亲生病时欠下的债,让母亲过上好日子。立功受奖当忠诚卫士这些我听都没听过,更没想过了。”
荆棘加冕,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王喜说,“这一路走来我有太多太多太多需要感谢的人。”
刚入伍王喜连普通话都说不好,自我介绍要老乡翻译,总担心别人嘲笑而不愿多开口。班长邢炜航开导他说:“毛主席说话还是湘潭腔呢,多说才会说,大家不会笑话你!”不仅如此,邢炜航还塞给他一个MP3,里面有演讲、朗诵的音频,让他有时间多听听跟着说,有时安排他上讲台读报纸和点评新闻。看着台下战友们期待和鼓励的眼神,王喜越来越自信,普通话进步很大,还很快当上了小教员。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王喜特别感激干部骨干的关心和战友们的帮扶让他走到了今天,中队前任指导员王卫平却说,只要在中队当兵,大家都是这个“待遇”。比学赶帮超,王喜所在的永州支队2014年以来参加总队军事比武竞赛均名列前茅,先后有18人获评“武警部队极限勇士”、10人获评总队“三湘卫士”、6人获评“总队优秀教练员”、7人获评总队训练标兵,圆满完成抢险救援、反恐处突等急难险重任务150多起。
“我的荣誉都是部队给的,本事都是在部队练的,作为一个老兵班长,就要当好强军酵母,多做点贡献,只要部队需要,即使当不了军官,我也一定要当个兵王!”王喜这样说。
有人说,人当了一回兵,就像土烧成了陶,永远不会回到那土的状态。即使碎成片,也永远区别于土,每一个颗粒依然坚硬,依然散发着特殊的光彩。而土,就算是捏成了形,涂上了炫目的颜色,一旦受压,又回归松散,其间区别,就在于一场火的淬炼!
强军路上,淬火青春,无悔人生!(中国青年网记者 吴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