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行业楷模

长子鼓书传承人刘引红:把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发布时间:2018-07-19
文章来源: 中国青年网
分享到: 收藏
  地处山西省东南部的长子县,因尧帝长子丹朱受封于此而得名。这里不仅历史悠久,还被称为“曲艺之乡”,曲种繁多,源远流长。其中,长子鼓书以其优美的唱腔、丰富的表现力,深深扎根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在长治一代,活跃着一批约800余人的长子鼓书从业大军,人们亲切地称之为“文艺轻骑兵”。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刘引红就是这批从业大军中的一员,多年来,她在长期说唱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为长子鼓书赢得了更多的受众,更让我国传统说唱艺术走上了国际舞台。
 
长子鼓书传承人刘引红:把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刘引红在舞台上表演。本人供图

  一腔热情跨入鼓书门槛

  长子鼓书是山西省长子县土生土长的地方说唱艺术,也是上党地区的主要曲种,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特点就是方言演唱、乐队伴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板式多样、唱腔丰富,既可以说大书,也可以唱小段,既可以表现各类人物形象,也可以描述各种生活场景,独特的艺术魅力俘获了一大批观众的心。

  刘引红出生在长子县的一个农村里,从小就和长子鼓书结缘。那时候,农村文化生活欠缺,每当村里来了说书队,便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用刘引红的话来说,自己就是听着长子鼓书的旋律长大的。

  真正将刘引红领进长子鼓书大门的,是她的师傅许天保。许师傅和刘引红家隔院而居,他经常在自家院子里带着徒弟们练曲、学唱,喜好文艺的刘引红在很小的时候就常在院子里看他们排练,长子鼓书这种优美的曲调深深地刻在了她的脑海里、骨髓中。久而久之的耳濡目染,使刘引红对长子鼓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在十一二岁时便能哼唱出大部分长子鼓书的主旋律。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当被问及学习长子鼓书的技巧时,刘引红通过自己多年的从艺经验,总结出了三个必备条件:一个是天赋;一个是说好长子话;另一个就是勤奋。“长子鼓书的行腔走韵是和长子的方言土语紧密结合的,把每句话、每个字用地道的长子话说清楚,略带鼓书的腔调,结合自己的音乐天赋,便能唱出特色浓厚的长子鼓书旋律。再加上多年的勤学苦练,学好形体表演、人物跳进跳出等技能,方能掌握这门艺术。”

  身体力行传播传统文化

  长子鼓书曲目繁多,经过时光的洗礼和岁月的锤炼,一直展现在农村的说书舞台上,可以称之为经典。凭借对长子鼓书的热爱,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独具魅力的说唱艺术,出师后的刘引红决定自己领团。15岁那年,她成立了“长子县青年曲艺团”(1990年更名为“长子县永兴曲艺说唱团”)。预定台口、搭建舞台、排练曲目、更新设备,在琐碎复杂的日常工作中,刘引红总结经验、不断创新,为长子鼓书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传播平台。

长子鼓书传承人刘引红:把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刘引红和同行们探讨长子鼓书学习技巧。本人供图

  在刘引红和众多艺人的共同努力下,长子鼓书在传承过程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以前的长子鼓书只是活跃在农村舞台上的艺术形式,从唱腔到表演都不规范,有时候为了取悦老百姓,甚至含有低级趣味成分。经过近几年专业老师的指点和编排,再加上多次外出演出,同专家们近距离接触交流,长子鼓书无论从唱腔,还是表演上,都有了质的提高,变得更加规范,也更具艺术感染力。

  刘引红多年的心血不仅让长子鼓书在国内大放异彩,更是把“说书”说出了国际范儿。2013年,她随中国曲协赴法国巴黎参加“巴黎中国艺术节”。此次的法国之行让刘引红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加自信。“每场演出后,外国朋友都对我们的表演给予很高的评价。针对长子鼓书,他们的评价是:虽然不能完全听得懂,但这种独特的韵味给人美的享受。”

  “面”“点”结合助力非遗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在历史长河中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2018年5月,刘引红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坦言,长子鼓书作为非遗项目,主要面临两大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后继乏人。受流行文化的冲击,年轻人都从心里排斥长子鼓书,把它看做是老土艺术,条件稍好的家庭,谁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学说书。目前长子鼓书的从业人员大多已在45岁以上。“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问题。”

长子鼓书传承人刘引红:把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刘引红在舞台上表演。本人供图

  此外,传承人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同样不容忽视。“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是因为家庭条件差才学说书的,没有读过多少书,也不识简谱,这就造成对作品的理解不到位,对唱腔的学习不准确,往下传承虽然是口传心授,但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极大不便,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飞速发展。”

  针对长子鼓书的传承问题,刘引红有着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文化的传播要做好“面”、“点”结合。“面”是指让曲艺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引导人们去接纳、喜欢它,这就是一种普及。但要真正做好传承,必须重视“点”,也就是选好人才,带好徒弟,培养专业的从业者,如在职业艺术学校、戏校等开设专业班,在文化馆成立曲艺团等,以此来培养更多的优秀艺术家。

  今年,刘引红被长治学院特聘为辅导教师。她说,自己对年轻人只能给予两点忠告:一是多读书,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二是要博采众长,多看看其他曲艺门类艺术家的表演,多出去参赛、参演,大开眼界,吸取多方面的养分,努力做好自己,把我国的民间艺术传承好,使它发扬光大。(中国青年网记者 侯倩倩)

 

责任编辑:美杉

网友评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