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行业楷模

梅家老爹:一辈子的鞋匠
发布时间:2018-07-16
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6版
分享到: 收藏
  他“炫耀”地拿出20厘米长的“铁压子”,“这是师傅传给我的,少说也有100年了。”

  “铁压子”是用来压鞋边的,经年累月,被老人的双手磨得铮亮铮亮

梅家老爹:一辈子的鞋匠

  ▲梅位炳虽90岁高龄,但仍坚持每天做鞋子。

  本报记者朱旭东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朱旭东

  南京高淳老街,是一条有900多年历史的街道,素有“金陵第一街”之称。老街后面的水路东可达苏锡常地区,西贯长江。水运发达贸易旺,老街上古色古香的建筑、世代相传的手工艺,就是高淳往日繁荣的见证。

  逛过高淳老街的人都知道,老街上有个梅家鞋铺,鞋铺里有位眉发花白、精瘦干练的老人。每天,老人梅位炳都会坐在一把矮小的竹椅上,低着头忙着专心做鞋。这是老街一道独特的风景。

  店中等候

  6月的一个上午,八点半左右,老街上还没什么游客,居民忙着在街边生炉子、洗洗刷刷,各家店铺忙着将槽门一扇扇卸下来,将新鲜的鱼虾、菜蔬摆放整齐,开门迎客。老街就在这浓浓的烟火气的熏陶中,从梦中醒来。

  梅家鞋铺已经开门了,老人却不在。一只足有一米长的黑面手工布鞋,赫然摆在店铺中央,很有镇店将军的味道。有它在,分列左右花花绿绿的各色鞋等,便都鸦雀无声了。

  “老爹上午有点事,一般九点钟准时来店里。”63岁的梅玉钢是梅家长子,他50岁下岗后,就专门跟着父亲做布鞋生意。“我父亲每天会在店里呆六七个小时,主要做小老虎鞋和老太鞋。”

  老人不在,老人的工位在。木板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几十双鲜艳的老虎鞋,墙上挂着2014年南京青奥会期间,国际奥委会前主席罗格访问老街时与老人交谈的照片。

  游客时不时驻足打听老虎鞋的价格,“45元一双。”梅玉钢总是头也不抬地回答一句,并不指望别人购买。果然,一听价格,很多游客再无下文。

  “我们不讨价还价。”梅玉钢说,做老虎鞋的都是农村六七十岁的老太太,一天做不了一双。“家境好的,都不会让老人再做布鞋,太伤眼睛。”他拿起一只老虎鞋,“你看这绣的花,你看这针线,手艺都不错,我们不能贱卖她们的产品。”

  原来,一直有五六位农村老太将手工鞋放梅家鞋铺销售,以补贴家用。“有位残疾人,帮我们家做鞋十多年了,现在腿脚更不方便了,就让别人帮他把鞋送到店里来,一周一次。你说,这样的鞋,我们能贱卖吗?”梅位炳的主要任务,是把这些送到店里的鞋上楦子,将鞋面撑开。“不讨价还价”的店规,就是他给定的。

  老顾客徐福美来了,直接买了4双。“他们家的鞋价廉物美。我买的款式,只要80元。这样的鞋,在南京市里要卖100多,在北京要200多。”不仅徐福美自己家喜欢穿手工布鞋,她外地的朋友,也经常让她从梅家鞋铺代购。“说良心话,他们家的鞋,多少年没上调价格了。”

  “根据成本,我们稍微调了些价格。”同在店里做鞋的梅家女婿周福头,做了30多年鞋,他眯缝着眼睛笑着解释说。他说的调价时段,跨度有30年。

  说话间,90岁高龄的梅位炳拎着布袋优哉游哉来到店里,脚上奇怪地穿着胶鞋。一进店门,他就忙着将胶鞋换成布鞋,打水洗脸洗手,泡茶以及整理各种做鞋的行头,间或和儿子女婿嘀咕几句。

  身板硬朗的梅位炳至今只和老太居住,刚才在家忙着洗纱窗,还和老太发生了点争执。“有些活我能干,不要她帮忙的。”老人嘟囔着,手中动作却干净利落,一点不像是90岁高龄的人。

  “一步不到,一处不行”

  “做鞋不晓得累,换个行当就很累,主要是习惯了。”老人并不急着就座工位,而是像练书法的大师一样,要将各种工具整理完毕,直到眼前不再有任何繁杂,才真正进入挥毫状态。他坐的那把小竹椅,已经陪伴了他多年。

  “学这门手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梅位炳打小就住在高淳老街上,从事手工制鞋70多年。

  9岁那年,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梅家为躲避战乱,都搬到乡下表姐夫家去了,在那里一直读书到13岁。为了维持生计,他开始跟表姐夫学做布鞋。3年学徒之后,又在表姐夫家做了一年帮工。

  抗战胜利后,看到镇上的人陆续回迁,他们全家也回到淳溪镇,重建房子后就开始在老街摆摊。

  以往每到过年,人们都会请裁缝给做新衣,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则拿到鞋铺加工成鞋。年前两三个月,总是梅位炳最忙的时候,晚上要做到十一二点,早上三四点钟就得爬起来。常常做着做着就睡着了,醒过来再继续忙。就这样含辛茹苦,他凭着自己的手艺,拉扯大四个子女。

  后来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没什么人请裁缝回家做衣服了,梅家也没有边角料来做鞋子了,但到店里买鞋的人却越来越多。从那时候起,鞋铺开始做成品布鞋。

  梅位炳做的鞋,基本沿袭了传统布鞋制作工艺,现在除了做鞋帮用缝纫机外,其他工序都是靠手工完成。

  做好的鞋也一定要上鞋楦撑鞋面,用老人的话说,这是“一步不到,一处不行。”他拿出两只同样的老虎鞋,撑过的鞋显得饱满,没撑过的则显得干瘪。“不用鞋楦撑鞋,就会挤压小孩子的脚,穿着就不舒服。”

  青奥会武术比赛期间,地方政府决定将老人的手工布鞋,当成礼物赠送给远道而来尊贵客人。

  梅家老爹的心思

  以前,梅位炳只埋头做鞋不愿和别人交流;如今接受采访多了,他普通话都能说不少了。话匣子一打开,梅位炳就收不住了。

  “来我店里的人很多,很多人与我合影留念。”老人从身旁的柜子里抽出两本相册。“他们每次再来时,会给我带来这些合影。我就把照片一张张存放起来。”

  老人的存在,成了很多都市人的乡愁。来自香港的何美珍,2007年造访高淳老街,购买了一双手工蓝色花布鞋,爱不释手,事后专门写信感谢“梅爷爷”,并寄来她与梅位炳的合影。如今,这封信与照片,就收藏在梅位炳的相册中。

  这些年,老人自豪的是,他通过手艺,拉扯大了4个子女,至今生活都不错。

  “大孙子在漆桥镇政府上班,二孙子在银行上班,都不学手艺了。这门手艺,没法再传承,他们连针线都没拿过。”

  “您现在生活自在舒适,为什么还要坚持每天来做鞋呢?”

  对于记者的提问,老人愣了一下。“现在和我同龄的人越来越少了,有的不在了,有的躺在家里出不了门。在公园里的老人,都是我的后辈,我都不认识,聊也聊不到一起去,没有共同话语,还不如在店里忙着。”老人停顿了一下,“这些年,政府很重视我,为我做了很多宣传,我已经成了高淳老街的招牌了。政府这么重视,我也不好意思停下来。我在店里,老街这块招牌就在,我也挺开心的。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在店里做鞋,不让远道而来的游客空跑一趟。”

  他又“炫耀”地拿出20厘米长的“铁压子”,“这是师傅传给我的,少说也有100年了。”

  “铁压子”是用来压鞋边的,经年累月,被老人的双手磨得铮亮铮亮。

  “现在有多少传统的手工艺没人传承了?箍桶的没人了,篾匠也没了。没这个市场,社会也没这个需要了……”

  老人陷入一种近乎自言自语式的唠叨。
 

责任编辑:士轩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