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对它的向往、攀登、探索,从未停止,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薪尽火传,前赴后继。
从神舟五号的1人1天,到神舟六号的2人5天;从神舟七号的3人3天,到神舟九号的3人13天。一次次飞行时间变化的背后,衡量的是中国飞天的步伐,留下的是民族永恒的记忆——
2008年,“神舟七号”飞天成功,中国人,首次在太空中留下自己的足迹——这一看不见的足迹,注定成为最难忘的前进步伐,永载中华民族的记忆,也注定成为翟志刚生命里重似千钧的印记。
2008年8月7日,翟志刚在进行中性浮力水槽水下操作训练
十年磨一剑
23年前,也就是1995年,翟志刚还是一名飞行员时,中央军委做出组建航天员大队的决定。一时间,1500多名蓝天骄子集聚在飞天梦想下,接受祖国的挑选。
面对风险莫测的飞天旅程,航天员们做出了军人应有的选择:即将走上副团长岗位的李庆龙、陈全主动放弃晋升机会,身为独子的刘旺极力说服母亲同意……翟志刚亦响应号召。
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光荣诞生,翟志刚成为我国首批14名航天员中的一员。面对五星红旗,14名航天员庄严宣誓:“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中国航天史册自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太空和天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对人的要求却是天壤之别。从飞行员向航天员的转变是一个巨大跨越,横亘其间的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
低压缺氧训练,相当于以每秒15米的速度,被提升至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忍受头晕恶心甚至休克的反应,每次都持续30分钟以上;
超重耐力训练,飞行员仅需持续承受5倍的重力加速度3秒,航天员却要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往往面部肌肉变形,呼吸异常困难;
头低位卧床训练,航天员需要连续5天保持负6度卧姿,头低脚高、脸部充血、鼻塞头痛、胸闷失眠,同时还要训练进食饮水、清洁个人卫生……
10年,3650个日日夜夜,翟志刚自进入航天员队伍,就一直接受各种高强度训练,积极准备着,随时接受祖国的挑选,等待为祖国出征太空的机会。
2003年,“神五”飞天前,翟志刚和杨利伟、聂海胜同时成为“神五”的备选航天员。最后,杨利伟被确定为执行“神五”任务。出征前,翟志刚和聂海胜陪着杨利伟在媒体面前亮相,做出征前的汇报。翟志刚和聂海胜一直将杨利伟送到“神五”舱口。当所有镜头灯光都对准杨利伟时,他们一直微笑着向人群挥手。
“当时为杨利伟捏一把汗,并没有想‘他上了,我没能上’。”翟志刚这样回忆当时的感受。
“神六”发射前,翟志刚再次成为热门人选,而同样可惜的是,他再次失之交臂。有记者问他,距离那么近,却没有得到,会不会觉得惋惜?他说:“就是因为太近了,所以跟着一样光荣。”
因为强烈的荣誉感,翟志刚一直努力,等待实现飞天梦想,他曾这样表白:“如果‘神七’还是擦肩而过,我还是要继续努力。”
似乎,这份执着感动了太空,又似乎,机会真的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2008年7月4日,翟志刚在低压舱进行出舱程序训练(摄影:朱九通)
2008年初,翟志刚如愿以偿入选“神七”任务飞行乘组梯队,并和刘伯明、景海鹏一起被确定为首选乘组。至此,进入航天员大队整整10年,漫步太空的梦想终于就要实现了。
然而,茫茫宇宙,神秘莫测。迈向太空的每一步,必伴随着巨大的险阻。
神舟七号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的首次重要飞行,其承担的任务与以往任务有很大不同,关键技术难点就是出舱,所进行的训练也增加了许多更富挑战性、也具危险性的科目。
为模拟出舱的真实情况,地面训练新增了出舱程序训练模拟器、模拟失重训练水槽、舱外航天服试验舱三大训练设备,航天员训练增加了舱外航天服操作、气闸舱操作、舱门开启等等,与“神六”相比新增了1000多个动作组。
翟志刚首次穿着舱外航天服准备进舱训练时,就敏感地发现陪同训练的教员和服装研制人员情绪有些细微的变化,感觉“动作也变得不协调了、眼神也有些僵硬了”。翟志刚心想:“这是大家在担心我的安全,如果这样下去,可能会严重影响到训练进行。”
他马上给大家减压:“请你们放心,我对舱外服的性能和各项参数非常了解,我对自己的操作也非常有信心,一定能够圆满完成训练。”科研人员对翟志刚说:“也请你放心,我们的舱外服一定能够保障你的安全,我们对你的安全负责!”说到这里,大家都笑了,训练场上紧张的氛围迅速得到缓解。随后,翟志刚多次进入危险的真空环境,圆满完成各项训练。
备战任务时,失重水槽训练是出舱训练中体力消耗最大、难度最高的环节,人要穿着重达160多公斤的训练服在水下进行配平模拟失重的状态,每次训练都要进行3-4个小时,一次训练下来,航天员吃饭时疲惫得连筷子都握不住。
这个训练既辛苦,又有危险性,安全问题始终是科研人员最大的顾虑。组织这样一场训练从人力、物力上投入极大。所以航天员都倍加珍惜这样的训练机会,总想多尝试。没想到,翟志刚在训练中真的差点出事。当时他已经沉到10米深的水下,气瓶突然冒出一连串的气泡。
“不好,气瓶漏气了!”
此时迅速上升将会对身体造成极大伤害,现场监测的科研人员迅速紧张起来,立即指挥潜水员配合翟志刚出水。在这样的紧张时刻,只见翟志刚沉着冷静,与潜水员交替共用一个气嘴,按规定缓慢游出水面。
见到翟志刚顺利出水,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训练负责人赶忙上前询问翟志刚“身体怎么样?”
翟志刚自信地说道:“没问题,可以继续训练。”就这样,在更换新气瓶后,翟志刚再一次沉到水下继续训练,并完成了当天全部训练内容。可之后他却累的仿佛虚脱了一般,开玩笑地说:“这次是体验过度了。”
任何一个细小的操作出现问题,在天上都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翟志刚心里清楚,为了确保太空中的万无一失,地面训练必须达到尽善尽美。每次训练时间长达2、3个小时,训练结束后整个人累得快要虚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