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大风,张鸿宇带着儿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一小段无人区,才能到达丈夫阿布尔坡的边防连队。
自2006年结婚起,张鸿宇便和丈夫约定,每年春节都要一起过。阿布尔坡是部队的指导员,如果过年他在边防连队蹲点,张鸿宇便要带上慰问品,走好远的路去哨所,和丈夫一起陪其他官兵过年。要是丈夫休假在家,他们便请身边三五个单亲家庭的小战士来家里做客,热热闹闹过春节。
他们还有一个约定,那就是每逢节假日,一定要去看看他们的哈萨克族“妈妈”哈丽达。
“最美军嫂”张鸿宇。本人供图
2005年,还是张鸿宇男友的边防团连队副指导员阿布尔坡得知驻地60多岁的哈萨克族老人哈丽达早年丧偶,与患有疾病的女儿肯巴特相依为命,靠低保过日子,就每月从工资中拿出200元帮助这对母女。
阿布尔坡的善举让张鸿宇很受感动,“我们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是从这件事情上我就认定他,他是个一身正气,并且值得信赖,让我托付一生的人。”2006年,张鸿宇和阿布尔坡两人携手走进了婚姻殿堂,彼此还许下一个承诺:将来无论如何,也要把哈丽达母女俩照顾好。
没想到,婚后不久,阿布尔坡被调往边防一线工作,长年累月不能回家,照顾哈丽达母女的担子全压在了张鸿宇一个人身上。
张鸿宇知道,作为军嫂,自己就要用实际行动支持丈夫,坚守对哈丽达老人一家的承诺。为此,她不管工作多忙,每个周五,都会去探望哈丽达老人和肯巴特,并亲切地称呼她们为“妈妈”和“妹妹”。
哈丽达长期患有心脏病、糖尿病和风湿病,女儿肯巴特因婚姻受挫,患有间歇性精神病,时常会发作。有一次,张鸿宇正坐在床上给哈丽达梳头,肯巴特突然从外面冲进来,在她的脸上发疯似的猛抓,并用手捶打。张鸿宇知道,妹妹的病又犯了,只好用被子捂住脸,任其发作。事后,看到张鸿宇的脸上满是伤痕,清醒后的肯巴特懊悔不已,拉着她的手不住地说“对不起”。可是,张鸿宇却抱着她说:“没事,妹妹,你好了我们就好了!”
张鸿宇一家和哈丽达“妈妈”在一起。本人供图
2008年初秋的一天,气温骤降,窗外狂风大作。张鸿宇担心住在平房的母女会因取暖炉的烟倒灌而发生危险,就急匆匆赶往哈丽达老人家。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只见房门紧闭,敲门没有回应,她便立即踢开房门,发现屋内布满了浓烟,老人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她判断这是煤气中毒,立即进行简单急救,接着背起老人往医院跑。由于抢救及时,老人保住了性命。
之后,张鸿宇和阿布尔坡商量,一定要想办法改善老人的生活条件,便帮老人租下条件相对较好的楼房,费用自己承担。
2009年,政府建了一批保障房,张鸿宇替老人跑前跑后办手续,终于申请了一套廉租房。春节前,哈丽达拄着拐杖和女儿高兴地住进了新房, “做梦也没想到能住进新楼房,是儿子和好媳妇圆了这个梦!”已经70多岁的哈丽达老人硬是拄着拐杖,和女儿捧着一面锦旗,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到部队表示感谢。
“最幸福的事,就是和从边防一线回来休假的丈夫一起带着孩子到哈丽达妈妈家探望,看到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景象,我的心里甜蜜蜜的。”在张鸿宇的心里,哈丽达母女已经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一种牵挂。
2016年1月,哈丽达老人在睡梦中安详地离开了。“妈妈走了,但妹妹肯巴特还在身边,我们一定要把她照顾好。”张鸿宇表示,一定要帮助肯巴特控制好病情,早日帮她实现自己最大的幸福。
身为女干部,张鸿宇可是巾帼不让须眉,作为军嫂的她既要克服一个人承担家庭重任的困难,又要努力工作。在干部住村工作中,依然带着孩子吃住在村里,凭借责任、务实与真诚,荣获自治区住村工作先进个人,她所在工作队也被评为先进集体。无论是在家庭、单位和邻里关系,她都是民族团结的典范。
11年来,关爱他人也是军嫂张鸿宇与丈夫共同的约定,夫妻俩将爱进行到底,她与丈夫将这些年上级奖励的15000元现金作为爱心基金,帮助丈夫曾经就读的贫困山区小学;她还每月从工资中拿出300元资助哈萨克族孤儿玛依拉顺利完成6年中学学业。现还在资助3名家庭贫困的学生。她们还利用节假日经常带着孩子到当地敬老院和儿童福利院看望慰问老人和智障儿童。
张鸿宇荣获自治区“文明家庭奖”。本人供图
11年来,张鸿宇对丈夫的工作全力支持。因为热心,她被推选为部队家属委员会的委员,丰富部队文化生活,春节慰问一线战士,为老兵包饺子送行等是她例行之事。她积极帮助家属就业,接待异地来队探亲家属,为偏远的边防官兵买票等小事做得乐此不疲。
张鸿宇的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品质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也被官兵亲切地称为“最美军嫂”。2017年12月30日,她来到北京参加了“最美军嫂情·共筑强军梦”首届全国最美军嫂五盾盛典。
她说:“军嫂首先要理解军人,理解军人这个职业的特殊性,然后在今后的生活中做到包容、支持、奉献,这就是军嫂应该做的事情。”(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