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7日,当矫晓玲作为山东省第24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中的一员,离开烟台前往非洲时,心中无比忐忑。她说,怕自己做不好,怕给医院和祖国丢脸,也怕离家太远,会思念家乡和亲人。2017年11月19日,矫晓玲圆满完成了两年的援非任务,她带着坦桑尼亚当地人民的祝福,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国前,中国大使馆为医疗队举行欢送会。前排中为矫晓玲。
千里之外 自己动手让她有了第二个“家”
11月25日上午9点,当记者见到矫晓玲的时候,她略带抱歉的对记者说,时差还没倒过来,精神头儿有些不足。不过,当她讲述起这两年的援非经历时,眼神中立即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是描述,是回忆,更多的却是怀念。
“当时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踏上了陌生的非洲大陆,尽管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却没有想到那里的条件那么差。”当矫晓玲面对记者说起这些事情的时候,不是欲哭无泪的感觉,反倒是面带微笑,记者知道,她的思绪回到了那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另一个“家”中。
家,没错。在坦桑尼亚多多马省的那个医疗驻地里,是矫晓玲生活了两年多的“家”。与矫晓玲生活在一起的四个人中,她年纪最长,作为其余三个人的“姐姐”,她自然起到了领头的作用。四个人用了大半个月的时间将医疗队驻地的“家”打扫的干干净净,焕然一新。
院子里有很大的空地,为了解决生活问题,他们一起做起了农夫。“去之前做了很多的功课,知道当地的蔬菜少,我们就自己带去了很多菜种子。”矫晓玲说起这些的时候,你很难想象眼前这名温柔秀气的女医生,会拿起锄头像个女汉子一般的刨地、除草。
有了新鲜的蔬菜做馅,矫晓玲说,她就给大家做各种各样的面食吃。过年吃饺子、吃包子,全部按国内的风俗,使大家不那么想家。时间长了,她和另外的三名队员成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矫晓玲和孩子们在一起
为听懂当地语言她记了厚厚的一本笔记
适应了生活,无疑是个好的开始。但是当矫晓玲一行人真正走向坦桑尼亚多多马省省级医院的工作岗位时,看到新生儿病房就在没有隔离的感染病房的旁边,烫伤烧伤病房旁边住着肺炎、腹泻的孩子时,不由得心酸难受。看着病床上那一双双清澈的大眼睛,看着一张床上挤着好几个孩子,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来为这些孩子解除病痛。
矫晓玲(右二)与当地医生一起查房讨论病情
刚开始上班时,她发现由于书写习惯和语言发音的障碍,当地医生书写的病例根本看不懂,而且他们喜欢自己编一些简写。“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地的医生经常在病例上书写这么一个单词:NAD。实际上就是nothing abnormal detected,就是‘没有异常发现’的意思。可是如果不是本地医生,根本就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做医生连病例都看不懂那怎么行?因此,她就一直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专门记录这些在当地医生的笔下和口中经常出现的“简化词”,反复看大量的病例,一是熟悉当地医生的书写,而是了解当地的疾病情况。慢慢的,就记满了厚厚的一本,再后来,这些都已经在脑子里牢牢记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