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一定要看!”黄大发用简短的句子表达着对此行的执着,“我80多岁了,来趟北京不容易。”作为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到天安门看升旗仪式是这位耄耋老人的愿望。
这位曾经几十年没进过省城的老人,带领村民完成了一项工程“奇迹”——修通了一条跨越10余个村民组,绕过三重大山,经过3处绝壁,总长近10公里的生命之渠。为了这条水渠,黄大发老支书前前后后奋斗了36年。”
9月18日清晨,小跑着穿过广场地下通道赶赴升旗台下的黄大发,那一瞬间仿佛年轻了20岁。“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当霞光出现,国歌响起,老人自然而然地跟着唱了起来,注视着国旗冉冉升起。
走在广场上,天安门城楼越来越近,黄大发老人再也忍不住,流下了热泪。(图①:黄大发与夫人在天安门前。资料图片)“这辈子想看到的,终于看到了。”老人激动地说。而他上一次这样当众落泪,可能还是20多年前,当一渠清水流进草王坝村干旱的坡地的时候。
那时的黄大发,是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原草王坝村)支部书记,刚刚带领村民完成一项工程“奇迹”——修通一条跨越3个村、10余个村民组,途中绕过三重大山,经过三处绝壁,总长接近10公里的生命之渠。为修建这条水渠,黄大发老支书前前后后奋斗了36年。
地处黔北的草王坝位于高山之间,喀斯特地质不储水,缺水严重。因而有“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的民谚。23岁的共产党员黄大发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后,为了让村民吃上白米饭,决心带着大家修渠引水入村。最近的水源是隔着几面大山的螺蛳河,但由于技术、资金的限制,一条水渠修修建建十几年,还是引不了水。
黄大发没有放弃。1989年,他抓住去枫香区水利站协助工作的机会,学习了水利知识。次年冬天,他冒着大雪,跑到县里,打了水渠申请报告,“我是村支书,有责任修通水渠,解决村里人畜饮水,不然贫困老是改变不了。”终于得到了县、乡两级政府的支持。但是,工程要开工,还差一万块钱,以及村民们提供的劳动力。黄大发去动员的时候,村民对能不能修通水渠表示怀疑,有人说,“大发,你要把水引过来,我手掌心里煮饭给你吃。”黄大发撂下一句狠话:“修不通,我拿命来换。”他带头出钱出力,终于重新凝聚起了人心。
在水渠的修建过程中,最危险的地方总有黄大发的身影。水渠修到最危险的擦耳岩段,需要到倒悬的崖壁上去测量,专业的施工人员都望而却步。黄大发二话不说,拿起麻绳系到身上,让人把自己吊下悬崖。像这样身先士卒的场景,数不胜数。三年多时间,他带领草王坝人用双手硬生生凿出了绝壁引水的奇迹,解决了缺水的难题。水通了之后,黄大发又带领村民改造梯田,修路通电,兴建学校,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老人对国旗有着纯朴的感情。这次来北京,他更是坚定地要去天安门广场上看升国旗仪式。在往返北京的飞机上,黄大发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作为共产党员,我感到十分光荣。”黄大发老支书高兴地对记者说。 本报记者 申智林 丁思江
《 人民日报 》( 2017年10月01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