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佩英(右)正在与老党员交流。受访者供图
头发花白,手拄拐杖,84岁的宁佩英,见人就是暖暖的笑,脸上总是透着一股不输年轻人的精气神儿。
这位低调内敛、散发着书香气息的慈祥老人,是大连市一位楼院党支部书记。十几年来,她利用退休时光,用最通俗的语言传播党的理论,把党的理论播撒进干部群众心中,使基层党员的心与党中央靠得更近,被誉为“拄着拐杖的‘播火者’”。以她名字命名的工作站还被中宣部评为全国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人退休思想不能退休,共产党员的身份不能变”
“为什么他能够在回国7年中像陀螺一样旋转?是一种爱,一种对国家的大爱。”8月17日下午,大连西岗区人民广场街道二楼会议室里,宁佩英用她略带江阴口音的普通话说。当天,她党课的主题是《学习时代楷模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别看她年过八旬,但口齿清楚,思路清晰。
宁佩英曾经担任大连纺织厂厂长,也曾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89年,她过上退休生活。
“人退休了,思想不能退休,共产党员的身份不能变,一定要找点有意义的事干!”于是,她先做社区志愿者,又担任楼院党支部党小组长、支部委员,后来大家选她当了支部书记。
提起当初办“家庭党校”,宁佩英说:“我刚担任支部书记时,发现一些老党员退休后对社会上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不理解,牢骚满腹,思想消极。有的党员党性淡薄,支部缺乏号召力。”
宁佩英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决定改变这种状况。2001年7月,她跟老伴商量,把自家60多平方米的房子作为支部党员的学习场所。
“开始有些党员不好意思来,可看到宁佩英很认真,学习内容也有吸引力,听课的人多了起来。街道听说这种形式效果好,就把学习班命名为‘宁佩英家庭党校’。”说起这些事,前任社区老书记张连春仍一脸感动。
为了更好发挥宁佩英的作用,2010年3月,街道党工委在建立党员服务中心时,建立了宁佩英工作站,下设6个分站,面向辖区党员群众开展教育。工作站成立后,宁佩英每个月都要组织党课学习。
从创办“家庭党校”至今已整整16年,宁佩英完成了100余万字自学笔记和党课教案,上党课270余次,累计有12600余人次听课。
让基层党员的心与党中央靠得更近
渐渐的,宁佩英发现党员们对每次的讨论兴趣更高,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怎么看待股份制?”“怎么看待企业职工下岗?”特别是前些年大连包工头韩行通入党,更是在党员中引起争议:“韩行通是包工头,是剥削阶级,共产党还能吸收这样的人入党?”……
“这是他们长期未参加理论学习、对党的创新理论和形势变化缺乏了解的结果。”一番思索后,宁佩英心里有了谱:大道理要讲,小道理也要讲;小道理讲明白,大道理自然就通了。就从身边的人和事讲起,从党员的困惑和牢骚讲起。小到为什么要缴纳党费、下岗再就业,大到“两会”精神、国际金融危机、物价房价上涨等,都是她讲课的内容。
党员们说,宁佩英的课接地气,她把大家现实中遇到的问题结合理论和政策一讲,大家不仅爱听,也听得懂了。“她的课上没有睡觉的。”慢慢地,党员们牢骚没了,那些以前说服不了的党员,也照着她的方法、观点去说服身边的人。“听了她的课,心里特别敞亮。”
随着听课人数增加,党员们提的问题越来越多,宁佩英感到理论知识不够用了。为此,她先后学习党史、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等理论知识,还有《七个怎么看》《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等宣讲教材。她查阅大量资料,资料上没有的就买书籍、订报刊,得知有领导或专家来大连讲课,多远也去听。
“罗曼·罗兰说过,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有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要当好领导,就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挺直。”“我们的‘一带一路’已经形成一个连接大陆、环绕大洋的‘朋友圈’”……这位八旬老人的课讲起来既通俗易懂,又与时俱进。
“让最基层的群众及时听到、真正听懂、真心愿意听党和政府的声音,是每一名党员的责任!”宁佩英说。
身患重病仍拄拐坚持党的理论传播
“家庭党校”影响增大,使得宁佩英知名度高了,社区党总支邀请她给党员讲党课的次数也逐步增多。
2007年,因双侧股骨头坏死的手术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宁佩英不得不卧床休息。一天,下着大雨,地又湿又滑,社区党员都觉得手术不久的宁佩英不能来了,可谁也没料到:头上身上沾满雨水的宁佩英,一瘸一拐地艰难推开社区会议室的门,一步一喘地走上讲台。
“那堂课我是含泪听完的,”老党员杨伟动情地说,“那是她最让我们感动的一堂党课。”
2008年,宁佩英搬家了,坐车回原社区要花一个多小时,可她仍风雨无阻坚持回来讲课,从不因为个人原因缺一节课。
为了把党课讲好,她每天读报刊、记笔记,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熬夜写教案更是家常便饭。尽管医生一再告诫她“要多休息,可她却依然日复一日地拄着拐杖出现在讲台上。
在她的带动下,更多优秀党员加入到理论宣讲队伍里。可这些宣讲成员普遍年龄偏大,如何让宁佩英工作站更长久?2014年10月31日,宁佩英工作站青年分站成立,街道、社区的青年们从听众变成参与者和传播者。
她时不时地抽空来跟大家交流心得,为他们加油鼓劲,并提些建议。大家都劝她注意身体,不要太劳累,而她却说:“为了信仰做点有意义的事,就是我坚持站在宣讲台上的理由。只要我还能讲,就会一直讲下去!”(记者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