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行业楷模

【百佳刑警推选】余蓉强:不抛弃任何可能发现物证的机会
发布时间:2017-08-29
文章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 收藏
【百佳刑警推选】余蓉强:不抛弃任何可能发现物证的机会

  新华网北京8月29日电(记者卢俊宇 杨妙融)公安部刑事侦查局与新华网联合推出了“全国公安百佳刑警”候选人系列访谈,本期专访了带领培养了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的四川省公安厅刑事侦查局刑事技术处副调研员余蓉强。

  人物档案

  余蓉强,男,52岁,汉族,共产党员,1986年参加工作,现任四川省公安厅刑事侦查局刑事技术处副调研员。从警32年来,余蓉强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嘉奖6次,2006年被评为“公安部刑事科学优秀人才”,荣获“全国公安机关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二等奖金。

  新华网:这些年支撑您始终坚持在刑侦工作一线的信念是什么?

  余蓉强:从岗位来说是“责任”,从过程来说是“感恩”,从结果来说是“享受”。自1982年进入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穿上蓝白警服那天起,秉承“忠诚、求是、团结、奋进”校风,有幸受到了学校老一辈刑事科学技术工作者、泰斗们的谆谆教诲。在岗位、在一线耳濡目染四川刑侦人的“惩恶扬善、服务人民”精神,熏陶成性。每当工作时,总会感觉身后有无数眼光注视着,有组织的希望眼光,有同事、战友的期盼眼光,有受害人的渴望眼神,让人不自觉地会把“职责”转变为“责任”。在工作中不抛弃任何一个可能发现提取到痕迹物证的机会,每当工作告一段落,总会停下,回顾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做到,还有什么方法可用,还能不能做得更好。刑侦工作,刑事技术工作有它的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不是每个案件都有完美结果,但需一经领命,就应倾心拼命。每个案件的侦破,只要倾注了心血,它就是生命里的一个作品,品味风雨同舟、齐心协力、患难与共的艰辛历程,当学会“享受”作品时,“职业”就会慢慢变为“事业”,自然会变成坚守岗位的一种信念。

【百佳刑警推选】余蓉强:不抛弃任何可能发现物证的机会

  新华网:您从业至今,带领培养了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在您教学的过程中,您认为年轻一代的刑侦人员身上,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余蓉强:四川刑侦工作的提升,刑事技术的进步,“一长四必”的推进,打击“盗抢骗”成效的体现,在成都的温江,眉山的彭山等地出现许多优秀代表,都离不开年轻一代刑侦人员的参与与奉献。现在年轻一代的刑侦人员的优点有很多,总的来说,有一“最强大脑”,有一“强大心脏”,有一“健康身躯”。在处理一起疑似爆炸装置的事件中,发现这个装置上印无线接收和发射标识,该装置被半透明胶带缠绕,无法识别其他字迹,查找装置陷入盲区。一位年轻的刑侦人员运用手机的图片搜索功能,很快从网上找到同一产品,发现是车辆定位器,从而很快找到装置遗弃人员。在信息化时代,年轻刑侦人员具有吸收新知识快、多的特点,并能上手熟练,广泛运用案侦。目前新设备、新方法、新手段的不断引入和更新换代,适应新形势的新战法、技法应运而生,与年轻人的参与息息相关。当前的年轻刑侦人员也面临强大的生活压力和激烈的竞争,如何处理家庭责任与工作关系,如何抵御现实诱惑,如何摆正“对比”关系,都需要自己思考、处理,需要一个“强大心脏”支撑。侦查破案不仅仅斗智慧,斗谋略,斗心理,还要拼体力,现实中警情会随时、随地出现,战机一纵即逝,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保障,只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年轻人的一些良好生活习惯、斗志、激情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新华网:您在刑事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对于这一方面能力的提升,您能否提供一些建议?

  余蓉强:借用四川一位刑侦前辈对刑事科学技术人员的总结或告诫:“进入实验室,走出实验室,再进入实验室”,一句非常实景的话,它涵盖了提升能力的过程和能力的拓展方向。同时善于总结反思,经历过就会印象深刻,吃一堑长一智,教训比成功更记忆犹新。其次勇于借鉴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巧借破纸之力,盲目探索、闭门造车是难以进步的。再者敢于争辩,不迷信权威,争则明,辩则通,通过争辩发现自己认识的缺陷。

  新华网:您觉得从事刑侦工作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最大的遗憾又是什么?

  余蓉强:从警30余年,与几代刑侦人朝夕相处,荣辱与共,在工作中结下深厚的“战友之情”是我从事刑侦工作最大的收获。因为我们曾经为了一个共同目标,结伴而行,同行的时间可能有长有短,但在同行中的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支持,这种“情谊”在心中难以磨灭、忘怀。在这里要表达一句“谢谢!多多包涵!”。

  最大的遗憾是“酒量太小”,每当举杯欢庆,相约小聚时,我总是旁观者,服务员,只能对他们说:“心中虽有万语千言也不能表达我的情感”,“让我再看你一眼,我要把你记在心间”。

 

责任编辑:美杉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