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行业楷模

香港人做义工:公益是生活的一部分
发布时间:2017-08-29
文章来源:人民网-港澳频道
分享到: 收藏
香港人做义工:公益是生活的一部分
陈丹丹和天使义工团的成员前往看望独居老人。
香港人做义工:公益是生活的一部分


  2017年初,义工联盟举行杰出义工嘉许礼,向社会展现义工风采。

  十港元可以在香港干什么?买上一瓶矿泉水,或者搭乘一趟不过海的短程地铁。在物价高昂的香港,小小的十元显得用处有限。然而,这些毫不起眼的十元钱,或许是很多香港人首次在街头“买旗”、参与慈善的金额。我手交予你手,我心映照你心,一笔一笔积水成渊,凝聚成香港这座城市的慈善精神。

  在香港,全家大小换上义工制服,在繁华闹市卖旗筹款,或走街串巷慰问老弱,是再寻常不过的活动。这座700万人口的城市里,活跃着超过127万的注册义工,每年提供超过2400万小时的公益服务。乐于慈善的香港市民汇聚自己的举手之劳,将最朴素的“助人为乐”打造这座城市最温暖动人的社会理念。

  全城慈善 公益理念从“小”开始

  “其实在香港,参与公益的意识正是从小处、从小时候开始培养的。很多香港人在读书期间都会被鼓励去参与一些义工活动,诸如卖旗筹款、看望长者之类。久而久之,做公益慢慢成为了一种习惯。”阳光天使义工团的发起人陈丹丹,也是这样走上了义工服务的道路。

  “2016年初义工团成立以来,我们亲手制作传统食品看望独居老人,带领低收入的家庭进行亲子出游,为残障人士送去新春福袋。”回顾自己策划安排的近20次公益服务,陈丹丹感触良多。“在我们义工团里,最小的义工只有7岁。服务过程中,他从贪玩到逐渐开始独立思考独居老人的问题,成长迅速。公益活动让我和义工朋友了解到更多社会问题,学会珍惜现有的一切,也知道如何去关爱别人。”

  像天使义工团一样的义工团体还有很多。截至2016年底,在香港提供或参与义工服务的慈善机构共有2927家,从街头捐款到定期助学、助老、助环保,还有诸如“渣打马拉松”等充满慈善元素的体育活动,覆盖几乎所有有需要的群体。正是这些形式丰富的公益活动,向社会传递着“为善最乐,不甘后人”的精神,让不同年龄的港人都能够在“举手之劳”中感受关怀信任、互相扶持的快乐,充分激发了潜藏在民间的活力,在香港形成“全民慈善”的风尚。

  从垂髫之年接触公益活动,很多香港人一做义工就是一生。80多岁的香港新界义工团义工刘焯荣,过去50多年间扎根香港大澳,穿梭在渔岛上的大街小巷,访贫问苦,教青年人知识,送物资到偏远乡村,为当地村民写春联和书信,不分昼夜陪同生病的村民前往香港岛就医,为治水浸过家门而不入……老人家感叹:“我经常记住鲁迅先生一句话,‘人只会死,不会老’,所以我不认为自己老了,而是会继续做我适合的义工工作。”

  助人如助己 做义工也能“名利双收”

  慈善公益风靡香港,并非一蹴而就;学校的教育,社会的重视都推动着港人做公益的热情。无论是入学面试抑或求职就业,有着义工经历的候选人总被格外看重,就连“香港小姐”的评比,都会把在公益慈善方面的贡献作为一项重要考察内容。正是这样将公益慈善理念与日常生活相连,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才能在香港蔓延出一片爱的原野。

  与此同时,特区政府政策的引导同样必不可少。香港《税务条例》规定,民众捐钱给认可的慈善机构和信托团体可以免税,最少只需捐满100港元善款,多捐则多免。市民如果将不动产、遗产赠送做慈善用途,也不需要交纳不动产转移的印花税,更能豁免部分遗产税。凡此种种,让香港人感受到社会对于公益事业的高度支持,也开始深信“施与受都是福”的公益精神。

  “义工对香港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团体。他们散播爱、宣扬互助互爱的精神,同时也造就了很多感动人心的故事。香港义工联盟就是把义工团结在一起的平台,通过交流培训 提高义工的能力素质和服务态度,同时向社会展现香港义工的风采,传递用‘生命影响生命’的理念。”香港义工联盟主席谭锦球表示。

  在香港,“慈善不是富人专利”的观念深入人心。据香港特区政府社会福利署2016年底的数据,香港社会每5个人里就有1名注册义工,做义工已经成为一项融入生活的全民运动。面对如此高普及度的义工活动,如何让公益活动取得最佳效果,怎样有效地管理义工队伍?香港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以义工登记制度,让公益团体依据服务时段安排合适的义工参与活动;监督公益款项使用情况,不让爱心成为一笔“糊涂账”。而诸如香港义工联盟这样的社会团体,就成了“义工的大本营”,不仅助推公益活动的凝聚力,也帮助义工实现自我成长,促进香港公益事业良性发展。

  “香港义工联盟成立的第一年,我们就组织了127场义工培训活动。通过培训,不仅让义工得到成长,也帮助一批义工领袖脱颖而出,学会如何在复杂的公益活动中保持应变和统筹,妥善处理各项突如其来的危机。”谭锦球介绍。

  自2014年成立以来,香港义工联盟已经连续三届举办“杰出义工嘉许礼”,数千名默默奉献的义工站在镁光灯下,向市民讲述他们参与公益的故事,展示着香港义工们的多彩风貌。“香港是一个复杂的地方,既是国际金融中心、旅游城市,也是自由贸易港。在这样一个富足多彩的地方,推出义工嘉许礼,正是为了强化市民身边的正能量,用义工包容、热诚的心温暖遭受冰冷现实的受助者;也让更多人看到义工们无私有爱的精神,将‘施与受都是福’的传统延续下去。”谭锦球说,“截止目前,我们已经拥有了39个团体会员,690支义工队伍,团结着7万名义工,共同推进公益慈善事业的合作发展。”

  走出香港 公益精神渗透到祖国大地

  如今,香港人的公益精神早已走出城市的界限,渗入祖国大地。内地数百所学校内高耸的“邵逸夫楼”,边远山区的港资希望小学,汶川灾后援建的100多亿港元……见证着香港和内地省市胼手胝足的兄弟情谊,更让内地人民看到香港同胞集腋成裘的公益精神。

  1997年开始运行的“健康快车”就是香港公益精神走进内地的最好写照。作为香港回归时特区回赠给内地的礼物,健康快车从1997年7月1日开始运行,利用内地广阔的铁路网,通过在火车车厢内搭建简易眼科医院,深入边远地区免费医治群众的眼科疾病。20年间,先后开通的四列“健康快车”已经走进了过百个服务地区,让19万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成为中国唯一一个行走在铁轨上、没有固定注册地也无需挂号的免费眼科医院。

  “快车首批运行费用正是来自香港的慈善捐款”,“健康快车”发起人方黄吉雯回忆起当年筹款的情形依然很激动,“一千万的善款在香港各界努力下迅速筹齐,让健康快车有了起步的资金。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支持和两地慈善力量的持续支持,如今这个项目已经不仅只是进行白内障治疗,更把眼科医疗的技术设备传播到内地,留下了一个个‘不会走’的眼科医院。”

  事实上,不单单是“健康快车”项目,香港的义工们早在30年前就开始进入内地开展资助和服务活动,为内地公益慈善事业提供大量支持资金与资源。多年来,在内地接收的境外捐赠尤其是现金捐赠中,来自香港的捐赠占比都是所有国家与地区中最高的。

  “我很高兴地看到,我们带去内地的不仅是医疗技术,更改变了内地公益慈善的理念。”方黄吉雯说,“刚开始在内地做慈善的时候,居民常常觉得社会需求应该由政府负责解决。随着项目的推展,大家开始意识到,不是所有问题都只能由政府去解决,个人和机构也应该参与进来。2016年,国家出台了《慈善法》,相信内地的公益事业也能和香港一样发展得越来越好。”

  在香港,公益精神流淌在生活里,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这座城市全年不歇、花样百出的慈善活动,目标精确地吸引不同人群参与其中,做义工,行善事,即便是孩子和老人,也有自己力所能及的“微公益”。在各义工组织和团体的合力下,港人每一份细小的热心都被妥善保存汇聚,积小善而成大爱,温暖着维港两岸,也滋润了华夏河山。

 

责任编辑:美杉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