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行业楷模

十年圆梦钢铁丝路 宝兰高铁建设者:
赓续向前 与有荣焉
发布时间:2017-08-23
文章来源: 中国青年网
分享到: 收藏
  郭俊奇说,我们赶上了中国高铁的好时代!

  2017年7月9日,我国沿古丝绸之路而建的高铁线路,从宝鸡至兰州的宝兰客运专线(以下简称宝兰高铁)正式开通,打通了钢铁“丝绸之路”。

  作为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四横四纵”徐兰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宝兰高铁“一横”彻底连通了中国高铁横贯东西的“最后一公里”,徐兰高铁实现全面贯通,从而使我国西北地区高铁全面纳入高铁铁路网。它的通车运营将显著提高欧亚大陆桥路通道运输能力,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来自中铁一院的郭俊奇,是这条宝兰客运专线的总工程师。

  2017年8月初,宝兰铁路运营“满月”之际,郭俊奇在西安北站登上了广州南至兰州西的G96次列车。因为宝兰高铁的开通,这趟列车得以从祖国的东南一路疾驰到西北,11个小时,跨过丘陵,越过平原,驶向黄土高坡。

  站台上人潮熙攘,车厢内满座宾朋。年近五十的郭俊奇如旅客般坐在客舱中并不显眼,但他时刻留心着旅客们初次体验宝兰高铁的评价。

  “中午在西安吃羊肉泡馍,晚上到兰州来碗正宗的牛肉面。”“想坐宝兰高铁得提前买票,站俩小时体验一下也行。”……显然,郭俊奇对宝兰高铁开通一个月来105%以上“爆满”的客座率相当满意。

  从广州到兰州由原来的两天两夜缩短至如今的10.5个小时,从宝鸡到兰州由现在的6小时缩短至2小时,从西安至兰州由8小时缩短至3小时,在以前,这样的时间和速度要让干铁路干了半辈子的郭俊奇来说,“那真是不可想象”。

  作为“家门口”的项目,宝兰高铁对中铁一院的建设者而言有着特殊的情感,从前期准备工作到开工建设,整整用了十年时间。

  十年,为让陕甘地区的老百姓能够共享高铁带来的便捷,三十余万建设者为之付出汗水和心血,他们在驼铃响起的丝绸之路上建设起长约400.6公里的钢铁之路,让国人的“世界越来越小,朋友圈却越来越大”。

十年圆梦钢铁丝路 宝兰高铁建设者:赓续向前 与有荣焉
  宝兰高铁驶过天水市。中铁一院供图

  地质,攻坚

  宝兰高铁所经的中国西北咽喉地区,是个大的“地质博物馆”。滑坡、泥石流、洪灾、崩塌、错落、极端天气等所有的不良地质与不利因素都能在这里遇见。

  “黄土湿陷性最强、滑坡地质灾害最严重、黄土陷穴最发育、线路通过的泥岩沙岩段最长,所处地震带最强。”郭俊奇用“四最一强”来形容线路所经区域的复杂情况。

  可想而知,宝兰高铁的建设任务异常艰巨。在初期筹备工作中,“线路选址”成为整个工程首当其冲的重要任务。天水-秦安地区被称为“中国滑坡之乡”,线路经过区域滑坡总长达60公里。能否妥善解决好这一复杂多变的地质难题,是决定整个工程成败的关键所在。

  为此,中铁一院成立了技术专家组,全程为项目“把脉会诊”,12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常驻现场,大范围利用航卫片遥感判释、地质调绘、物理勘探、原位测试、钻探、挖探以及室内试验等地质综合勘察方法进行野外勘察。

  可以说,宝兰高铁的线路是被这些“探路先锋”踩出来的。

  “从宝鸡到天水段的公路经常堵车,这样的事儿在勘测期间基本上天天都能遇着,少则堵上几个钟头,多则堵上一整天。”谈起勘测期间无处不在的交通状况,中铁一院宝兰高铁地质专业负责人张喆记忆犹新,“为了避免被堵在路上,从队伍进入现场勘测,我们常常把车开下便道,几乎每过几天就要在这‘能把肠胃给颠出来’的道路上往返一个来回,如果遇到路不通的地方,大家就下车步行到目的地开展野外调查。”

  张喆告诉记者,由于较差的路况,同事们在外业调查中吃了不少苦头。但这些都不算什么,铁路经过区域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线路引入兰州枢纽等问题,才是真正的拦路虎。对中铁一院技术人员而言,宝兰客专的现场勘察设计工作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硬仗。

十年圆梦钢铁丝路 宝兰高铁建设者:赓续向前 与有荣焉

  中铁一院技术专家组充分发扬“青藏铁路尖兵精神”,为优质高效完成宝兰客专勘测任务提供技术支持。中铁一院供图

  现场勘测期间,专业人员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一天最多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由于受环保、地方规划等很多客观原因影响,线路方案一改再改,100多公里的线路长度范围内前后仅方案就做了100多个。

  勘测队员中有小伙子,也有女战友。

  李显伟是水文地质专业的技术负责人,作为为数不多的女同志,她每天跟男同志一起出野外作调查,翻山越岭,采集水样。一次工作中,李显伟因心肌炎突然晕倒,但她不顾旁人的劝说,不想因为个人原因而影响整体工作进度,依然带病坚持工作。

  罗艳是中铁一院屈指可数的女总体设计师,年过五十的她愣是和小伙子们一起在一线“拼死拼活”,通宵达旦。

  张喆笑着说,工期紧张得他们从来不记得今天是星期几,只记得离交方案还剩几天。

  最终,勘测技术人员共完成各类比较方案研究约3256公里,完成各类方案专业踏勘及调查1000余公里。技术专家组通过综合比选和优化组合,提出了经济合理、技术条件可行的线路方案,并且一次性得到通过,使得线路基本避开了大部分滑坡位置,实在无法绕避则选择在滑坡下部滑面以下以隧道工程通过,为宝兰高铁顺利建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隧道,克难

  王新东是宝兰高铁副总设计师、隧道专业负责人,郭俊奇评价他是个“抗压能力极强的硬汉”。

  宝兰高铁线路全长400.6公里,桥隧占比高达93%。据王新东介绍,宝兰高铁隧道以软岩地质为主,施工中发生变形、塌方的安全风险极高。其中天水至兰州段“四最一强”的复杂地域条件,导致着高含水率黄土隧道施工变形大、掌子面易坍塌失稳、基础承载力低以及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难度大等多项技术难题,隧道施工难度极大,风险极高。

  刚接到任务时,工期压力、建设压力、安全压力,王新东觉得干这活“很痛苦”。在建设的高潮时期,他常年在外不怎么回家,和同事们吃住在工地,一天24小时随时待命,每个作业面出问题就必须立刻开车一路“颠着”赶往现场。王新东总说,“没办法,咬着牙死扛吧!”






责任编辑:美杉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