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美班”向社会募集善款,投入约1073万元,帮助内蒙古、西藏、贵州、新疆等全国10省区2031名贫困家庭女孩改变了人生的轨迹
▲一名受海南成美慈善基金会资助的少数民族女生。
▲在中信银行海口龙华支行工作的朱晓莹。
▲一名受成美慈善基金会资助的少数民族女生。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柳昌林、赵叶苹
朱晓莹难以相信,那个从小给亲戚帮佣,为生存而察言观色的自己,如今可以成为一名银行大堂经理,能用几十万元积蓄和贷款,给父母盖一栋两层楼房,全家过上体面的生活。
这都源于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巾帼班”的帮助。这个职教扶贫班,从2009年起,免除贫困家庭女生对学费、生活费的所有顾虑,将她们从打工一线动员回学校,教她们学技术、立志向、强本领,至今已经造福近8000名贫困家庭女生。
借鉴这一职教扶贫模式,海南成美慈善基金会创新推广的“情暖少数民族女孩”(“成美班”)项目,向社会募集善款,投入约1073万元,帮助内蒙古、西藏、贵州、新疆等全国10省区2031名贫困家庭女孩改变了人生的轨迹。
培养一个女孩,脱贫并兴旺一个家庭。8年实践证明,“巾帼班”“成美班”职教扶贫,给上万名农民女孩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勤劳肯干的优秀女性。
贫困如洪水,差点“淹没”了她们
在这些贫困家庭,家长们更愿意将受教育的机会让给男孩。他们认为,女孩不必读那么多书,只需做好家务,长大打工补贴家用,然后结婚生子
朱晓莹忘不了姐姐的眼泪。
姐姐从小寄养在亲戚家,每次回家再离家,一步一回头,边走边抽泣。小小的她当时最大的愿望,是一家人能够生活在一起。
她的家位于海南岛的西南角——乐东县千家镇永益新村。在贫穷的村子里,朱晓莹家要算最穷的那几户。
家里穷、孩子多,为维持生计,父母起早贪黑上山劳作,排行第二的朱晓莹从小乖巧懂事,5岁起捡废品补贴家用,姐姐被寄养,她就充当“长姐”照顾弟弟妹妹。
很多个傍晚,姐弟三个站在山脚下的茅草屋旁,等候父母早点下山。每次都等到太阳落山,天暗了,蚊子出来了,有时等着等着甚至睡着了,眼角还留着没有拭去的泪痕。
2007年,朱晓莹终于上了县城的初中。可仅仅读了一年,家中便无力继续供她上学,没跟她商量,就决定送她到海口一位表姐家当保姆,边做家务边上学。
“那年我不到15岁,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离开乡村到陌生的城市,每天以泪洗面,甚至对父母心生怨恨,但更多的是想念。”回忆过去,朱晓莹又无声地落下两滴清泪,“想家却不能回,因为父母觉得路费贵”。
海口距离乐东300公里,来回一趟需要一百多元,妈妈总对她说没事儿少回去。“我不得不耐着性子住在表姐家,表姐对我不错,但当着亲戚家人的面,我挺小心翼翼的,总怕哪个家务没做好惹他们不高兴。”晓莹对记者说。
同样被贫困缠绕的还有屯昌县坡心镇加买村的许丽花一家。在她家,母亲是双目失明的残疾人,父亲一人耕种两亩薄田维持生计。“贫穷+残障”,让这个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在别样的眼光中成长。
在海南农村,像朱晓莹、许丽花这样的女孩很多。贫困好像洪水般汹涌,压得年幼的农村姑娘喘不过气来。在这些贫困家庭,家长们更愿意将受教育的机会让给男孩。他们认为,女孩不必读那么多书,只需做好家务,长大打工补贴家用,然后结婚生子。
初三下学期,朱晓莹主动辍学,寻思着出去打工补贴家用。2010年的这个夏天,保亭县新政镇什包一村的黄佳丽同样难以忘记,为了让弟弟妹妹继续读书,她忍痛放弃学业,准备外出打工赚钱。
许丽花6岁时弟弟出生,她和姐姐就承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成了弟弟的“小妈妈”和“小老师”。她的好几个初中同学不足18岁,却已成了“孩子妈”。
幸运的是,朱晓莹、许丽花的父母明白“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一旦得知海口有一所费用全免,每月还给300元生活费的中专学校,便义无反顾地送女儿前去读书。
“巾帼班”给了她们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学校争取到省有关部门的扶持以及社会机构的资助和自筹资金,给予每人每月补贴150元—350元,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对农村贫困女孩进行帮扶
说起自己一手创办的“巾帼班”和“巾帼班”里培养出来的农村姑娘,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校长张毅生笑得合不拢嘴。
“2009年,我和时任省妇联主席聊天,谈到农村贫困家庭女孩的生存状况:辍学多,小小年纪出去打工或者结婚,生活能力和持家能力都很弱。”张毅生说,他们都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女性在家庭中充当重要的持家和养育子女的责任,如果女性能力弱,不仅影响家庭发展,还将影响下一代的成长。
学校随后专程对贫困家庭子女就读职业教育愿望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发现60%左右的农村贫困家庭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送初中毕业后的女孩继续上学。
海南成美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刘英子说,2013年度的“中国女性人口状况研究”项目报告指出,大龄女童(14至17岁)的就学、就业和婚育问题亟须关注,有些女孩过早地承担起家庭责任,有些女孩应家长要求初中毕业便结婚生子,没有权力选择自己的未来。
“这些家庭想法很实际,交不起学费、生活费,就让女孩出去打工赚钱补贴家用,到20岁嫁人前,能给家里挣几年钱。”张毅生说,本着“培养一个女孩,兴旺一个家庭”的想法,在获得财政、扶贫部门的支持后,他决心创办一种职教扶贫班,帮助那些贫困家庭的女孩获得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2009年,学校在省教育厅、财政厅的支持下,联合省妇联、省扶贫办正式创办“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主要面向贫困家庭女学生招生。
学校争取到省有关部门的扶持资金,加上北京新发展慈善基金会、海南成美慈善基金会等社会机构的资助和自筹资金,给予每人每月补贴150元—350元的生活费及体检费、教材费等,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对农村贫困女孩进行帮扶,减轻她们的后顾之忧。
2009至2016年的8年间,学校共招收“扶贫巾帼励志班”学生7914人,已毕业6138人,就业率达100%,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骨干和家庭脱贫致富的顶梁柱。
2012年,朱晓莹以优异成绩从“巾帼班”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经层层选拔进入中信银行海南省分行工作,一拿到工资就反哺家庭,不仅还清姐弟们上学欠下的1万多元债务,还拿出1万元给父母购买槟榔苗和肥料。2016年她拿出6万元积蓄给家中盖房子,利用银行“员工贷”搞装修,全家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滋润。
“看到我上‘巾帼班’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村里和附近村已经有12户乡亲把女儿送到‘巾帼班’读书了。”朱晓莹说,这样的成长经历刷新了农村人“养女无用”的陈旧观念。现在很多农村人意识到,女孩接受良好的教育,能更好地照顾父母和家庭。
许丽珍2012年入学,2015年从食品检验专业毕业后,前往万宁口味王科技有限公司当质检员,每月工资不到3000元。她是这么分配工资的:自己存800元,给父母1500元,给妹妹500元生活费,几乎没有给自己留零花钱。
2014年,许丽珍的妹妹许丽花也循着姐姐的脚步进入“巾帼班”读书。今年7月,开始顶岗实习的许丽花穿着合身的工作服,站在三亚国际免税城的免税品柜台前,宛若一朵盛开的白莲。她充满信心地说:“有了学校教会的知识、提供的平台,我一定能改变家庭的贫困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