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行业楷模

原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王辉山:
永远与士兵战斗在一起
发布时间:2017-08-12
文章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分享到: 收藏
原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王辉山:永远与士兵战斗在一起
原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王辉山:永远与士兵战斗在一起
 王辉山(左一)运用机器人手术系统开展心脏手术。 严大升摄

  王辉山,男,辽宁沈阳人。1965年出生,1984年入伍。原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全军胸心血管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从医以来,王辉山一直保持军人本色、不忘医者责任,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军队重点及重大课题3项、省科学基金4项,发表SCI论文14篇,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荣获“中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今年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对象。

  盛夏时节,一场全国研究性医院高峰论坛在沈阳召开。在医学泰斗云集的峰会上,一位中年专家围绕“打造核心技术,建设研究性学科”所做的主旨报告引发现场强烈共鸣,与会人员对报告人长年致力于军事医学研究,特别是在寒区战场环境下心脏大血管伤生命支持系统研制等领域中所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位中年专家就是原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王辉山。

  胸怀爱兵之心

  王辉山来自基层部队,对基层官兵总有种特别的感情。在他的电话本里,保存着40多个基层部队卫生干部和官兵的电话号码,这些都是他每年走边防、上哨所带回来的。如今,这40多个号码代表着40多个联络点,代表着基层官兵就诊的“绿色通道”。

  2006年,白城某部干部于明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只有心脏移植能救他的命。当时总院的心脏移植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此类手术风险极高。但不做手术,一个年仅26岁的年轻军官的生命可能随时终结。反复权衡后,王辉山主动请缨要求为于明做这台高危险手术。为了降低手术的风险系数,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征求了多位老专家建议,手术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十多年过去了,于明还能和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

  王辉山经常对科里的同事讲:“军医就要对兵好,永远要与士兵战斗在一起。”67岁的楚玉凤是一名军人家属,患有心脏病8年多,并伴有严重甲亢、严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年。为了治病,家人带着她跑遍了北京、上海等多家知名医院,均无功而返。

  王辉山接诊后,有人就劝他别冒这个险,可他却不“领情”:“战友信任我们,我就必须对他负责!”经过10个小时的手术,病人安全返回监护室,王辉山顾不上休息一下,又去处理病人术后全身渗血、预防感染等问题。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王辉山却累倒了。

  手擎攻坚之剑

  2014年,由王辉山主导开展的“野战条件下重症胸部创伤救治新技术卫勤救治策略的建立及应用”获军队“十二五”重大课题项目,并获得千万元项目经费,成为该院历史之最。对此,王辉山却十分淡定。自从事临床医疗工作那天起,他就把科研创新瞄准了保障打赢。

  2013年,一名爆炸多发伤的战士辗转几家医院到沈阳军区总医院,王辉山与几个科室一起联合救治才勉强挽救了战士的生命。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如果在战场上出现爆震伤,战士不就没命了吗?通过进一步研究,他发现,现代战争中胸部爆震伤的伤员比例高达48%,这在东北的寒区环境下,有效的前期抢救方法还是空白,大血管修复更是不可能,作为东北地区军队总医院的心外科主任,他顿感责任重大。

  从此,王辉山只要有时间就翻资料查数据,组织团队围绕“寒区重症心肺爆震伤救治如何抢得下、运得走、治得好”开展研究。然而,沈阳的气候和医疗设备并不具备全天候实验条件,为了保证寒区环境模拟到位,他走遍了沈阳地区所有冷藏冷冻仓库,最后在某医学研究所找到了一个废弃的冷冻仓,改造一个月,一个具备极寒地区温度条件的“寒带环境模拟实验仓”建成了。

  在沈阳夏秋两季,骄阳似火,酷热难耐,寒仓外零上30多摄氏度,仓内却零下40摄氏度,常常是仓外一身汗,仓内结成冰,这一干就是两年。2015年底,一种便携式的“生命辅助装置”研发成功。

  为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战场,王辉山每年都在最冷的季节,带领科研团队到黑龙江最北部地区开展数据采集和实战检验,与边防官兵一起爬冰卧雪,一待就是20多天。经过多次野外演训,“生命辅助系统”活体实验获得巨大成功,爆震伤后90分钟内,所有实验活体完成抢运、后送、救治,生命体征恢复平稳。

  随后,王辉山又提出了15摄氏度的“低温假死”理论,定型了便携式“生命辅助系统”,填补了学科上的空白。目前,这一科研成果已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奖初审。

  王辉山常说,作为军队医务工作者,必须要紧盯未来战场需求锤炼过硬本领。近年来,他牵头开展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及移植血管的临床研究”“重症冠心病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等,先后获得多项国家和军队重大医疗成果奖。

  肩扛医者之责

  心衰是引起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患者年龄偏大、病情复杂、治疗风险高等因素,曾被外科医生视为“禁区”。但王辉山认为学科发展必须要敢于突破禁区。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团队大胆探索,不断攻关,成功开展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体外膜氧和系统(ECMO)辅助、心室辅助装置植入、人工心脏植入、心脏移植和心肺联合移植等10项新业务新技术,突破了医疗“禁区”。

  如今,面对军队医院改革和其他物质利益诱惑,有的医疗科技干部动了心,选择到地方“捞金”。但王辉山的心却始终扎根在岗位上,始终一门心思带领科室凝神聚力抓医疗搞建设。一些地方同学在知道军队医院要改革后,纷纷打来电话,借问候之名向王辉山抛来“橄榄枝”,甚至开出了200万元的年薪。可王辉山依然不为所动,始终坚守岗位,忠实履行一名医者的责任担当。

  有一回,一名3岁的单心室男孩在接受“心脏修补”手术时,手术医生在“缝补”接近肺门处过程中,发现患者肺动脉有一个极其狭窄的地方,位置很深,根本无法够到。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在隔壁手术室刚完成手术的王辉山了解情况后,快步跑进手术室:“让我看看,我来试一试吧……”说话间,王辉山接管了手术,他小心翼翼地将患者不足正常人三分之一粗的肺动脉慢慢剖开,在一个本来无法操作的地方艰难地打上了“补丁”,将患者肺动脉完全修复。

  事后,有人问他,难度这么大的手术,万一失败你岂不是“捡”了一份责任。王辉山却说:“与抢救一个生命相比,承担点责任又算得了什么?”(姜天骄 刘振宁 上官明)

 

责任编辑:美杉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