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七十载,扎根北疆情”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系列人物专访第五期
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脊线北部的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这里曾经一度被人们称为“死亡之海”。如今,这片曾经的“死亡之海”,已经变成沙漠绿洲,开出了富贵之花。
这片沙漠的垦荒人之一,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赵智强,带领企业先后在浩瀚的库布其沙漠中种植30万亩沙柳,辐射带动当地百姓种植沙柳300万亩,正是他的坚持,使昔日的“死亡之海”变成了今日的无垠绿洲。
2014年,赵智强推动建设了全国首家沙柳刨花板项目,为沙柳找到了出路,带动周边12万农牧民人均增收2000元,实现了沙漠增绿、沙柳增值、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的“五增”目标。以“生态扩镇移民、产业拉动扶贫”为思路建设的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村(2016年被自治区正式命名为“风水梁”镇)已成为集种养殖、商服物流、高新技术、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中国沙漠第一城”。
赵智强(右)指导农户獭兔养殖技术。本人供图
“负气”回国 立志成就一番事业
2001年,带着对知识的渴望,赵智强离开家乡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前往加拿大哥伦比亚国际学院求学。虽然这一次出国学习生活达七年之久,但是他对故土的深厚感情与对家乡眷顾之情丝毫没有消解。
在国外接触到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与管理经验后,赵智强发现,国内企业管理的确较为落后。“我非常想将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带回国内,运用到国内企业的实际运营之中。”带着这样的念头,当其他伙伴决定留在国外发展时,赵智强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
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赵智强。本人供图
重返故乡,赵智强立志要成就一番事业,力图用自己的智慧带动内蒙古生态恶劣地区的百姓脱贫致富,用青春与热血润泽这片生养他的故土。赵智强告诉记者,当初选择回国发展,心里也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国外的月亮不一定比国内圆,中国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将来也能赶超国外。”
回想起当初的决定,赵智强认为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自己选择的路就努力认真地走下去,不用考虑是否会后悔。”
沙里淘金 用产业拉动扶贫
过去,鄂尔多斯地区因过度放牧,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当地农牧民只能靠天吃饭,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赵智强说,要改变老百姓贫苦拮据的生活,光靠给他们输血远远不够,而是要给他们创造一个“造血”的功能。
于是,企业以“生态扩镇移民、产业拉动扶贫”建设新农村,帮助环境恶劣地区百姓解决生存问题的思路开始逐渐形成并清晰起来。
“最主要的问题是人的理念和大家对你的信任。”赵智强坦言,过去很多人一听说建设新农村、扶贫村就以为是编故事,是为了“套”政府政策与资金。“都认为扶贫应该是政府做的事情,不应该主要由企业来做。”面对来自各方面的质疑与压力,他说,在无人相信的时候,只能用行动与成果去证明。
赵智强向记者介绍,最初选择现今鄂尔多斯达拉特旗“风水梁”地区进行扶贫村建设,是因为这里是父亲的家乡,干燥的气候非常适合动物养殖,能减少养殖过程中疾病的产生。
赵智强(前排右一)同工程作业技术人员在二期扶贫移民楼现场交流。本人供图
通过带动当地百姓在库布其沙漠中种植沙柳,构建起沙柳和獭兔两大循环产业,并无偿为4000多移民养殖户提供住房基础设施,现今,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村已建设成为容纳来自近20个省市、12万人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獭兔养殖也成为村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移民獭兔养殖户年均收入达5至7万元,大户型甚至超过10万元。
“园区建设初期,企业为养殖户采取了‘五保’措施,即保设施、保种兔、保饲料、保防疫、保收购,把所有保险都留给老百姓,将风险让企业承担。”赵智强说,当整个生态移民扶贫村的运行模式与村民得到的实惠被当地政府与居民所认同时,内蒙古其他地方村民也期望企业能到当地继续打造扶贫村。
2012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团委发起的内蒙古“东西互助”帮扶活动中,赵智强通过对兴安盟地区的考察发现,由于过度放牧,该地区也出现了沙化与环境破坏。如今,沿用“风水梁”的建设模式,正在兴安盟兴建的百利舸园区成为了第二轮“产业拉动扶贫,生态扩镇移民”扶贫项目。
在赵智强看来,把生态建设与扶贫结合起来,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达到保护生态与致富的双结合,才是产业拉动扶贫的正确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