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林台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白音哈达边防派出所所长,而那个曾经“脏乱差”的地方就是他所在的白音哈达嘎查(嘎查为蒙古族的行政村)。
从小就想当警察的达林台,2005年圆了梦,成为白音哈达边防派出所的一名基层民警。面对这个“脏乱差”的地方,他也曾心里打鼓:通信经常没信号,打电话要步行四五十分钟到信号塔附近才能打通;地表水亚硝酸盐超标,当地人常年饮用河水;牧民就医要去百里外的医院,山路崎岖不平,碰到雨雪天车辆无法通行……
不过,他从未想过放弃或者离开,相反,他总在想:如何让这个地方改变面貌?
白音哈达嘎查的治安曾经是出了名的乱,达林台想尽各种办法降低案发率,协调苏木政府、派出所、嘎查委员会,建立矛盾纠纷联合调解小组,健全了“三级三分调纠”机制,将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为了解情况,达林台的双脚几乎踏遍了白音哈达嘎查的每一个角落,走访了每一户牧民。他还将辖区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员的房屋位置,特别是金银饰品、机动车辆等贵重物品以照片形式制作了电子户情档案。这样,嘎查内有什么“风吹草动”,他都能了然于胸。
2010年7月,达林台给白音哈达嘎查的牧民送了一份大礼,他多方协调旗电信公司,为嘎查开发了“草原110牧区联动报警服务系统”,免费为辖区47户牧民群众发放3G无绳电话。“每家每户第一个号码一定是派出所的电话,牧民可以实现一键式报警。”
事实上,达林台为白音哈达嘎查做的事情远远超出了一个基层民警该干的,牧民的牛奶销路不好,他管;牧民的医疗饮水问题,他管;嘎查的经济发展,他更是管得细致。
2007年8月,按照集体化、产业化、科学化思路,达林台动员78户牧民成立了嘎查奶牛协会,具体负责奶牛改良、鲜奶出售等工作。此举既提高了奶质和产奶量,又保证了牛奶的价格,辖区每户牧民年增收800余元。他还先后在嘎查引进了伊利、三元、雀巢等3家大型牛奶收购企业,建立了奶牛平台,为奶户增加收入。
由于嘎查原自来水供水设施周围无隔离设施,被生活垃圾、牲畜粪便等污染,经旗卫生部门检测,白音哈达嘎查群众饮用水中亚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达林台及时反馈,积极向驻地旗委政府汇报了情况。旗政府在嘎查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项目建设,拨付专项资金67.5万元,最终让牧民喝上了放心的水。
白音哈达嘎查是一个以纯牧业生产为主的传统地区,现有牧户140户、359人。这里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贫穷落后,因此一直戴着贫困的帽子。为了帮助当地发展,达林台在旅游上做起了文章,他把辖区10多名无业、经常打架斗殴的年轻人召集在一起,向他们提出了组建青年马队供游客观赏的建议。在他的鼓励下,2011年5月,“巴彦哈达青年骑马场”正式成立,达林台又请来专业人士对青年马队进行品牌包装,借助电视、广播等媒体做起了广告宣传,还与呼伦贝尔市3家旅行社达成了长期合作协议,稳定了客源,帮助青年马队逐渐走上了正轨,如今旅游季节月纯收入达到8万余元。
修路,建通信塔,争取扶贫资金,建电话室、卫生室、阅览室……十几年来,只要是能为嘎查牧民做的,达林台都做了。如今的白音哈达已不再是以前的模样,彻底脱掉了“脏、乱、差”的帽子,现刑事案件发案率与前3年平均值相比下降65%,治安案件发案率下降47%,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100%,嘎查群众年人均收入从不足800元递增到7000余元。
这样的付出,让达林台“享誉”白音哈达,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牧民的“好安答”,而他的事迹也被更多人知晓,曾先后获得“全国爱民固边感动边疆人物”“十大边防卫士”“全国边海防先进个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内蒙古自治区十大法治人物”“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达林台从未把自己做的这些当成什么功劳,因为他觉得这是自己该做的,“群众想什么,我就做什么;群众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他说。(陈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