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行业楷模

北京农技推广站裴志超:在良田间耕耘的技术能手
发布时间:2017-05-31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网
分享到: 收藏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袭击。面对突如其来的气象灾害,忙碌在农业一线的除了农民,还有北京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推广员们。

  第二天清晨,农技推广站全体人员第一时间奔赴农业基层,采集受灾作物的第一手资料数据。当天中午,受灾情况的相关数据就已汇集到推广站的技术人员手中,下午,受灾农作物技术指导意见就已发放到各区县,传达到各灾区农民手里。在这群既忙碌又焦虑的人群中,就有北京农业技术推广站团支部书记裴志超的身影。

北京农技推广站裴志超:在良田间耕耘的技术能手
  北京农业技术推广站团支部书记裴志超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刘一梦 摄

  “农业技术推广一直秉持的信念就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土地产出。”裴志超告诉记者,农业生产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尤其对于北京地区的农业来说,深受气象条件的约束。“近几年,北京遭受气象灾害比较频繁,特大暴雨、北部山区急剧倒春寒、干旱,每次气象灾害的发生基本都是几十年一遇,对农业技术推广员来说,农业的自然灾害就是工作中的一大困难与挑战。”

  在裴志超看来,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就是一个“与天斗与地斗”的过程,而应急的机动能力和深厚的技术积累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时诊断灾情,第一时间提出对应技术指导意见的重要素质。

  选择农业 身上注定多几分尘土

  虽然从小在城市中长大,但裴志超却对田里乡间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向往与好奇。“童年最大的乐趣就是回老家,农村鸡犬相闻的农舍、阡陌交通的田间,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就像世外桃源一样,让人放松、愉悦。”裴志超说。

  正是记忆中对农村的留恋,对大自然的向往,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裴志超。这也是他选择研究生专业和职业发展时,毅然决然选择投身农业的原因。2010年,从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毕业后,裴志超如愿以偿进入北京农业技术推广站,从事玉米高产栽培的技术推广工作。

北京农技推广站裴志超:在良田间耕耘的技术能手
  裴志超在田间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裴志超供图

  从大学校园的学生到农业技术工作者,从明净的课堂到满是泥土的农田大棚,面对这期间的转变与辛苦,裴志超打趣地说道:“对于农业大学出身的学生来说,好像大家身上天然地带有作为农业工作者的质朴与勤劳,自然会与田间泥土‘为伍’。”多沾染一些尘土,多负担一份辛苦,这似乎是农业工作者共有的特质。

  在良田与白云间 与农民做朋友

  与农民打交道,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平时工作的日常。谈及与农民相处的经历,“淳朴”与“真诚”是裴志超最真切的感受。“农民对新的农业品种非常渴求,屡屡与他们沟通交流,他们都会非常热情真诚地聆听,吸收新的知识。”

  每年西瓜成熟的时节,北京市顺义区大孙各庄村镇小塘村的农民张建广就会给裴志超打电话,让他去村里看看,尝尝新鲜的西瓜。

  顺义区大孙各庄村镇小塘村是裴志超刚参加工作时进行基层蹲点的地方。蹲点期间,裴志超发现,当地村民种植玉米的密度较低,导致玉米产量同比减少。裴志超希望向村民推荐提高玉米种植密度的新技术,然而新技术所存在的风险将会直接影响村民种植收入,因此,不少农民并不愿冒险尝试。

北京农技推广站裴志超:在良田间耕耘的技术能手
裴志超与农民进行种植技术交流。裴志超供图

  怎样用自己所学切实地帮助农民,使他们能够信服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呢?裴志超找到了村里最大的农户张建广。“我告诉他增加种植密度必须引用新技术,我以他承包的土地做示范,我们俩一起下到地里,一行一行地操作种植,播种时候的种植密度我也给他鼓了鼓劲,从四千株每亩,增加到六千株每亩。”

  当年,张建广承包的一百亩地都引用了这项新技术,种植产量从过去的6000余斤提升到接近8000斤。正是这种实实在在的效益,直接触动了村里的其他农户。第二年,整个村都用上了新技术,农户张建广也成为了这项技术的代言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 基层蹲点本事练

  对于新入职的农业工作者来说,唯有下到基层一线去实践锻炼,才能更好地找到所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的完美结合点,使自己所学的专业技术能够有用武之地。于是,青年人到基层蹲点锻炼就成为了北京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一大特色。

  “新入职的年轻人会被安排到农村一线,让他有更多机会直接接触农村,有利于更快地转变角色,褪去身上的书生气。”从2009年起,北京农业技术推广站常年坚持开展青年人基层蹲点锻炼的实践活动,所有新入职的年轻学生都要到农村生产一线,或是合作社、农场进行基层锻炼。本科生毕业要到基层蹲点三年,硕士生毕业需要两年




责任编辑:美杉

网友评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