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行业楷模

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无人机飞行员李浩:
情系蓝天 矢志强军
发布时间:2017-05-24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分享到: 收藏
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无人机飞行员李浩:情系蓝天 矢志强军
 李浩完成飞行后与战机合影。杨 军摄
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无人机飞行员李浩:情系蓝天 矢志强军

  空军新型作战力量从这里走向战场。 杨 军摄

  人物小传

  李浩,河南南阳人,1963年5月份出生,1981年7月份入伍,1984年6月份毕业于空军飞行学院航空飞行专业,1985年4月份入党,现任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无人机飞行员(一级飞行员),空军大校军衔。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08年被授予空军飞行人员银质荣誉奖章,2014年因在无人机飞行训练领域作出重要贡献,被空军表彰为“双学”活动先进个人,2015年被全军树立为“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新闻人物。

  追随理想一路西进

  对于一名空军飞行员而言,能在蓝天翱翔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但对于一名飞了近30年的“老飞”来说,这种幸福很快就要被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了。

  48岁,是空军战斗机飞行员的最高飞行年限。到了这一年,无论你的经验多么丰富,无论你的技艺多么高超,为了飞行安全考虑,都必须“停飞”。

  就在这一年,“老飞”听说空军为推进新质战斗力建设,打算从部队选调无人机飞行员。他没问去哪儿,也没问待遇如何,甚至没问什么时候可以回来,便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这支新型作战力量,成为空军首批无人机飞行员。

  从此,他身随令动,从繁华都市转战东南沿海,如今扎根大漠戈壁。他说:“这辈子我只会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做一名空军飞行员。”

  这位“老飞”就是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无人机飞行员李浩。

  这一年,47岁的李浩对着生日蜡烛许下了心愿,愿时间过得慢一点、再慢一点。他知道,再过一年自己就到了“停飞”年限,虽然“停飞”后的出路都是安稳、踏实的,可他从心里感到失落。

  身为空军“王牌师”的“老飞”,他已经安全飞行了3000多个小时,飞过6种有人机机型,这份漂亮的成绩单拿到哪里都是高薪工作的敲门砖,可李浩就是不甘心:“我的能力、经验都是部队给的,如果不能继续为部队做些事情,我的价值何在?”恰逢此时,部队的信息化建设风起云涌,空军组建无人机部队的消息不胫而走。李浩得知后兴奋得一路小跑奔回了家,迫不及待地告诉妻子自己想加入无人机部队的想法。

  “好不容易盼到你安全落地了,眼看我们就要过上踏踏实实、安安稳稳的小日子了,你怎么又要丢下老婆孩子远走他乡呢?”爱人一边劝说一边流泪,可是她心里明白,最近李浩正为了“停飞”的事情闷闷不乐,改飞无人机对他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他又可以为部队战斗力建设做点实事了。

  得到爱人的支持后,李浩背起行囊赶赴某无人机攻击旅。时隔仅1年,空军组建某无人机部队,李浩二话不说听令前往改装。2014年3月份,他又随部队整建制转隶,扎根在天山脚下。2014年7月份,为完善无人机新型作战力量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军队战略转型,李浩所在部队转隶西北某地。

  这已是几年里李浩第4次转隶调整,回望来路,李浩已距家数千公里,辗转行程超过10000公里,且驻地设施越来越简陋,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

  怕李浩想不通,部队副司令员李欣本想打电话做做李浩的思想工作,没想到电话那头李浩坚决地说:让我去哪儿就去哪儿,只要组织上需要我飞,我就一门心思飞下去。

  茫茫戈壁,星星点点的骆驼刺是唯一的绿色。官兵都住上世纪60年代建的小平房、睡架子床,晚上没有热水洗澡,他们想了一个办法,白天打一桶水放在外面,让太阳把水晒热,晚上回来再用晒好的水洗澡,他们笑称这是“沙漠风情浴”。

  在那些以苦为乐的岁月里,李浩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咱们是飞无人机的‘第一茬人’,吃点苦是应该的,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四十八岁重新起飞

  从有人机到无人机,对于你这个“老飞”来说应该得心应手吧?李浩的回答出乎记者的意料:“一字之差,随之而来的却是思维方式的变革、知识结构的重塑、能力素质的跃升,我几乎是从零开始重新起飞的。”

  凭着近30年飞有人机的经验,李浩原以为可以轻松上手,哪想这些经验恰恰成了“拦路虎”,李浩需要彻底打破固有的“一人一机”思维模式,从零开始建构“多人一机”系统思维。无人机是系统作战,需要飞行操控、任务载荷等多席位数人协同配合,一道道无形的坎儿横亘在李浩面前,挑战着这位年近五旬“老飞”的极限。

  要想达到“人机合一”的境界,必须全面掌握多个领域十几门专业知识、工作原理。厚厚的专业书籍被他翻得破旧不堪,到处都是胶带补丁和密密麻麻的手记,无论哪个知识点,只要有人问,他就一准儿知道在第几页第几行。几年下来,李浩引以为傲的2.0鹰眼,已经架上了200度老花镜。

  在有人驾驶飞机上,飞机的飞行姿态,飞行员可以通过全身所有的感观感知,能够凭借直觉瞬间作出判断。对于无人机飞行员而言,对飞行姿态的感知,只能通过面前显示屏幕上不停变动的几百个数据来分析判断。这就要求飞行员对每一个数据,甚至是无人机整个系统的飞控逻辑都要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就相当于把每个数字都翻译成空中场景,把地面方舱变成空中座舱,这也就是无人机飞行员必备的情景意识。”李浩这样形象地解释。

  为获得这种情景意识,每次模拟飞行前李浩都提前1个小时到位,坐在方舱内反复体会,看数据对比飞行姿态、翻原理联想飞有人机时空中动作,最终练就了看屏幕数据就条件反射出飞机空中姿态的本领。

  链路传输影响造成无人机飞行姿态延迟响应,李浩一改过去有人机实时操控习惯,对哪个按钮哪根手指按、什么时候按用多大力度按都作了反复研究。边接装边改装边训练,两年时间李浩不仅硬生生在未知领域摸索出了一条改装之路,更为后来人铺就了一条“捷径”,将无人机人才培养送上了快车道。在李浩的悉心带教、倾囊相授下,第二批该型无人机飞行员陈永超、应侠、肖育明、蒋伟仅仅用了3个多月就改装完成,大大缩短了成长周期。

  每次带教的时候,李浩总是鼓励大家:“有人机和无人机其实只隔着一层‘窗户纸’。”然而,只有捅破这层“窗户纸”,以往的有人机飞行经验、战法技法才能有效用于无人机作战领域。

  改装无人机以来,李浩先后主导无人机操控和作战运用等多项重大技术难题,提出100多条建议反馈厂家,大大提升了我军无人机运用效能。

  争分夺秒建功立业

  落日的余晖逐渐沉入苍茫大地,一天的飞行结束了。但李浩却迟迟没有走出地面方舱,他带着老花镜,握着笔,端坐操控席,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比对着各种飞行数据。

  飞行中“四转弯”意味着即将着陆,对于李浩这个人生进入“四转弯”的飞行员来说,现在能做的是把每一个架次飞好、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解决掉,“我不能让时间变慢,但我可以与时间赛跑”。

  在徒弟们的印象中,李浩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每天飞速运转,恨不得一分钟掰成八瓣。每次飞行他总是第一个进场模拟训练,最后一个离开。他的案头堆满无人机作战各类资料,电脑里满是无人机作战训练视频数据。他宿舍熄灯的时间越来越晚,有时候,半夜里还会突然亮起来。他常对学生们说:“我们起步已经有些晚了,再耽误就会输掉无人机战场的‘入场券’。”

  李浩的徒弟们最怕李老师的“软杀伤”,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讲述,孜孜不倦地反反复复研究讨论,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他正迫切地要把自己全部所学倾囊相授。他总是说:“我飞不了几年了,你们要早一点把翅膀练硬了,去单飞。”

  2012年空军“红剑”演习,李浩作为首席飞行员操纵无人机圆满完成侦查目标、高空拍照、实传图像等任务后顺利返航,标志着我军察打一体无人机首次融入作战体系。

  2014年攻击-1型无人机首次参加全军演习、首次实弹攻击,李浩主动请缨。已过天命之年的他加紧准备、每天睡两三个小时。演习时他和战友密切协同、操控无人机首发命中目标。

  2014年7月份“和平使命”联合反恐军演,我军无人机作战力量首次亮相国际舞台,面对多国参演观摩压力,李浩克服复杂电磁环境干扰,稳稳操控无人机对蓝军指挥部搜寻确认并首发制敌,展示了我国新型无人机作战实力。

  2015年7月份,我军新型无人机高原试验,52岁的李浩主动随部队奔赴海拔3700多米、昼夜温差20多摄氏度的高原某地,全程参与试飞任务,为新型无人机形成实战能力积累了第一手经验。

  2016年5月份,李浩所在单位首次携实装外出驻训,地域新、空域杂、机型多,多机型同场起降、协同组训,对飞行指挥能力开启了全新挑战。他加班加点和战友们研究特殊条件下的飞行方案,积极研练无人机体系运用实战方法,有效探索了无人机作战运用新模式。

  为提高无人机作战能力,李浩带领团队广泛开展无人机作战理论技术研究,完成了60余项课题,研练创新了4种作战样式和战法,提升了我军无人机实战化作战水平。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必扬鞭自奋蹄。年过半百,李浩在人民空军无人机事业的发展上仍然没有半点停歇,他矢志蓝天、建功立业的脚步没有因为年龄增大而放慢,他的飞行航迹也仍在不断地向前延续。(姜天骄)

 

责任编辑:美杉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