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全和质量的基础上,我们不仅要做产品,还要做艺术品。”他说,“网上经常有照片说德国人的机器,打开后内部也是整整齐齐的。既然他们能做到,我们应该也可以。”
“天气预报说下午有雷阵雨,正好让工人们留在室内把电线整理好。”一边吃着中饭,王开库一边又开始调整工作安排。
“跟着库哥干,能取到真经。”
在工作中要求严格的王开库,在工地上被同事们亲切地成为“库哥”。作为技术骨干,王开库的名头早已是响当当,新进的员工都争着当他的徒弟,请他做技术顾问,因为“跟着库哥干,能取到真经”。
王开库在创新创效工作室开展头脑风暴(资料图)
从2013年开始,王开库逐渐从单一的“师带徒”、单个队伍“传帮带”向团队机制转变,牵头成立了“青年创新创效工作室”、“王开库专家创新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比学赶帮超”的作用,并积极投身人才梯队的培训中,将个人的积累和经验充分共享,转化为团队进步和创新的沃土。
几年来他勤于探索,创新突破,牵头创立行业工法7项,取得国家专利授权6项,10余项科技进步成果在安徽省电力公司及中建电协上获奖;20余项QC成果在安徽省电力公司及中建电协上获奖;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参与编制的多项培训教材、施工工艺导则等在国家电网公司平台发布。
现在,许多当年王开库手把手教出来“徒弟”已成长为新的技术骨干,独立负责项目。2014年,他还将得意的徒弟卢少鹏推荐到巴西参加±800kV美丽山水电站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的建设。
今年,早已多项荣誉压身的王开库被评为安徽省劳模。五一后,开库劳模创新工作室将进行揭牌,继续承载开拓创新、培养人才的使命。王开库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到学校,与学生们进行直接交流。
变电站的施工现场往往远离城市,工期短则半年,长则1-2年。长年累月地在工地上生活是王开库和所有技术工人们生活的常态。“一年之中有时只有过年的那一天在家。”王开库告诉记者。提到家人,王开库言语中满是愧疚。“基本错过了孩子的童年。”他说,“但是这活儿总要有人干。”
紧接着,王开库马上又要动身奔赴下一个特高压项目了。
这是一条从新疆昌吉到安徽古泉的电网,从西北边疆直抵江淮腹地,勾画出一条对接“一带一路”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伏线。±1100kV,代表着特高压输电技术的新纪元,也意味着更多未知的挑战。
中游击水,奋楫者进;长野征程,笃行者远。带着始终未改的工匠精神,王开库又将启程。
本报记者章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