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7岁的曾德梅是仙游县的一名退休干部,坚持助学27年,募集的助学款已有3800多万元,帮助2万多名贫困生圆了上学梦。年事已高的他,去年8月底病倒。
生病后,为把这份对贫困学子的关爱传递下去,曾德梅将一部分贫困生名单交给仙游瑞容爱心协会。今年初以来,瑞容爱心协会已开展帮扶活动10多次,发放助学金、慰问金30多万元,捐赠生活物资价值3万多元,受助学生达170多人。
1999年春节前夕,退休后的曾德梅随县有关部门下乡访贫。
在龙华镇爱和村一座土坯房里,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姑娘蜷缩在屋角,双眼紧紧盯着他手里的慰问品。那女孩叫黄丽琳,父亲不幸车祸身亡,母亲改嫁,幼小的黄丽琳与年迈的祖父相依为命,到了上学年龄也无缘上学。在随后的走访中,老曾发现,和黄丽琳一样贫困而急需帮助的失学孩子还很多。“这些适龄儿童没有接受教育,将是怎样的损失啊?”
望着一双双凄苦无助的眼睛,老曾的眼眶湿了。他掏出身上仅有的600元,为3名特困生缴了学费,决定和她们结成对子,长期资助她们上学。
失学的孩子很多,可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曾德梅试着向一些经济条件较好家庭介绍贫困孩子的情况,善良的人们伸出了热情的援手。木兰社区华兰塑胶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俊钦率先结对资助6名女童。接着,老曾又说动了几对夫妻共资助了10多名女童。
在这个过程中,曾德梅发现,不少资助者都希望了解资助对象的具体情况。于是,他主动到县妇联揽下了走村入户了解女童家庭的真实情况和联系资助者的任务。就这样,一个古稀老人开始了漫漫的探访贫困孩子、寻找资助者之路。
“我小时候家里穷,读不起书,一辈子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如今,我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贫困学生,让他们有书读。”说起为何做这件事,曾德梅的理由十分简单。
曾德梅有自己的一套助学方法:先通过教育部门,从各地学校搜集到贫困学生的名单,而后逐一实地走访核实,再将资料整理成册,最后再寻找爱心人士结对帮扶。
曾德梅的想法虽好,但做起来并不容易。“开始向人家介绍贫困生,要人家捐助的时候,受了很多白眼,也吃了很多闭门羹。”曾德梅说,第一年才联系结对不到10人,第二年才10多人,第三年20多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曾德梅苦口婆心地游说,终于得到了人们的理解,也得到了人们的信任,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老人的帮助下找到了资助的“婆家”。
曾德梅揣着贫困生资料,风里来雨里去,一次次不厌其烦地深入机关、企业,动员大家加入爱心团队。在他感召下,仙游县成千上万的人加入扶贫助学行列。仙游县还特地成立了助学活动联合会,建立贫困学生资料库,使助学活动从群众的自发行为,发展成为政府大力倡导的常态化助学活动。
去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前,曾德梅在家忙着打电话,落实资助款项。由于太疲劳,他上楼时不慎摔倒,当天就被送到县医院。
自从这次住院之后,曾德梅就再也无法开口说话。他知道他的心愿还没有完成,还有很多孩子在等着他。“他可以不吃不睡,但不能不助学。”曾德梅的儿子说。
在仙游,曾德梅的事迹感召了许多人。获悉老人病重后,“古道公益”“海绵团”“爱心帮帮团”等公益团体立即组织志愿者带上慰问金,到老人家中看望。
第一次走进曾德梅的家中,志愿者看到的是祖屋因为漏雨,不得不在木屋檐下系上挡雨布;剥落的墙皮上,受助学生送来的锦旗多得已经挂不下了,只能一层又一层地叠着。大厅的一个大麻袋里,装满了老人收集的贫困生资料。曾德梅躺在旁边的一个小屋里,嘴角凹陷,身体插着管子,沉重地呼吸着。
曾德梅也曾想过改善一下住房条件,但在得知修房子要花10多万元后,便作罢了。可他在助学上却是倾情献出,甚至直到他倒下的前一刻,还在为资助贫困生而奔波。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就一定能点亮每个贫困家庭希望的灯塔。”20多年来,曾德梅的足迹踏遍仙游县18个乡镇、300多个村庄、200多所学校,行程近10万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