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重庆南山的空军抗战纪念园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抗日空军阵亡将士实葬墓地。
摄影:本报记者李坤晟
●“曾经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永别,每一次落地都必须感谢上苍。”《冲天》,把观众带回到80年前中华大地的碧血蓝天
●陈怀民牺牲前曾说:“每次飞机起飞的时候,我都当作是最后的飞行。与日本人作战,从来没想着回来!”1938年武汉空战,陈怀民击落一架日机后被五架敌机围攻,飞机油箱着火,没有跳伞,而是加足油门,撞向日机同归于尽
●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的沈崇诲,心中念兹在兹的,就是如何“效死”国家。战前,他曾透露过:必要时,将驾机和敌人同归于尽。1937年在杭州湾上空,沈崇诲与后座的陈锡纯,连人带机冲向敌舰,与敌人同归于尽
●在当时的空军里,有张伯苓的儿子张锡祜、林徽因的弟弟林恒、王光美的弟弟王光复、俞大维的儿子俞扬和……当年成为空军飞行员的年轻人大多出身良好,接受过很好的教育。当敌人破门而入时,为了祖国,这些优秀的年轻人下决心斩断自己的未来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坤晟、王京雪
“曾经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永别,每一次落地都必须感谢上苍。他们战斗在云霄,胜败一瞬间。他们在人类最大的战争中成长,别无选择。”
这是纪录片《冲天》的开篇。演员金士杰沧桑的旁白瞬间把观众带回到80年前中华大地的碧血蓝天。
影片的主角——抗日战场上的中国空军飞行员风华正茂。无论体能、头脑、反应,教育水平,他们都是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一批青年。
这些年轻人生长在那个时代,原本可以成为优秀的工程师、杰出的物理学家,或者高官显贵,但他们眼看国家被日寇侵略,同胞被人欺凌,毅然放弃了所有,抱着“誓死报国不生还”的信念飞赴国难。
《冲天》为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作。2015年8月18日,电影在台北中山堂首映。一年多来,来自台湾的导演张钊维一直努力让更多人看到它。
北京、上海,杭州,长沙,重庆,广州……虽然通常只是校园展映,但张钊维坚持把影片带到故事发生的地方去。
“还差南京、武汉、昆明。”2017年春节前夕,在北京东三环外的一家咖啡厅里,导演张钊维和《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分享了这部纪录电影的点滴。
真正的“贵族精神”
面对生死攸关的挑战 ,勇毅地迎向前 ,无怨无悔地为社会奉献为下一代牺牲
在螺旋桨飞机的二战时期,双方战斗机飞行员甚至可以看到对手的脸和表情。如果记往那个飞机编号,甚至可以知道跟自己对战的是谁。
古代武士的决斗不正是如此?
张钊维思索,与日军飞行员对决的中国年轻人是抱着怎样的想法,与侵略者在云霄间生死相搏呢?
在中国空军抗战的史料中,张钊维读出了他后来定义的“贵族精神”——
中央航校第三期毕业的沈崇诲出身富裕家庭,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但九·一八事变以及一·二八事变后,他毅然放弃优渥的工作,进入当时的中央航校,从光头的入伍生学起。沈崇诲心中念兹在兹的,就是如何“效死”国家。战前,他曾透露过:必要时,将驾机和敌人同归于尽。
1937年8月19日,淞沪会战不到一周,沈崇诲随大队出征,预定轰炸长江口外海的日本军舰,但在杭州湾上空因飞机有状况而脱队。其后,沈崇诲与后座的陈锡纯,在白龙港海面连人带机冲向敌舰,与敌人兵舰同归于尽,践行了中央航校“我们的身体、飞机和子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的校训。
1938年4月29日是那年日本天长节(天皇生日)。是日,日军出动54架飞机空袭武汉。两军对垒,近百架飞机在空中缠斗。短短半小时,日机被击落21架,中国飞机损伤12架。
还在住院的陈怀民,顶替患病的战友升空迎敌。击落一架日机后被五架敌机围攻,飞机油箱着火,没有跳伞,而是果断加足油门,撞向日机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