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行业楷模

一位"走心"驻村干部的心路:从希望早点结束到舍不得走
发布时间:2016-08-08
文章来源:贵州日报
分享到: 收藏

  姚鸿章决定:既然来了,就要干好!

  翻来覆去,不知不觉天空泛起了鱼肚白。

  做事认真,性格倔强的姚鸿章起床洗漱。他决定:既然来了,就要干好!

  此后,他利用工作间隙,开始了长达三个月独自走访村民的工作。

  走访村民:顺人心,干实事

  三个月,姚鸿章走遍了高粱村每一户人家。家里几口人,养了几头猪,种了几亩地……姚鸿章张嘴就来。哪条路可以开车进去,哪条路只能骑摩托车?高粱村的地图,也刻在了姚鸿章的心里。而姚鸿章最大的收获是,他理清了在高粱村的工作思路——顺人心,干实事!

  高中毕业的陈才伦,在80年代中期还算是高粱村数一数二的有钱人。靠做点小生意,陈才伦娶妻生子,日子过得幸福,安逸。可是从1989年开始,陈才伦迷上了打牌,麻将,金花,不管是什么,他都“积极参与”。到1992年,陈才伦输掉了近8万元,成为了村里的贫困户。

  “靠打牌谁能致富?”姚鸿章隔一段时间就去陈才伦家,和陈才伦拉家常,说道理。一来二去,陈才伦听进了姚鸿章的话,他不再打牌,专心务农。短短半年时间,陈才伦就养了3只羊,18头牛,7头猪。“今年,我就可以收入2万元。”边给玉米脱粒,陈才伦边在心里盘算着今年的收益。接下来,陈才伦还想贷款种植香菇,“多挣份收入。”

  

一位

 

  姚鸿章隔一段时间就去陈才伦家,和陈才伦拉家常

  村民杨会贵是苗族,可是户口上却是汉族,女儿的年龄在户口上也整整小了6岁。通过走访,姚鸿章发现被误登信息的,在高粱村有22户。这也成为高粱村苗族群众的一大心病。跑民政局、跑派出所,姚鸿章的努力见了成效。“户口上改成了苗族,女儿的年龄也正确了,现在女儿都到福建打工去了。”杨会贵满脸笑容。

  一件一件的“小事”,让姚鸿章扎进了高粱村民的心里。

  从此,姚鸿章的电话,成了高粱村民的热线:家里有矛盾了,房屋后面的水沟堵上了,在外打工的村民被拖欠了工资……姚鸿章总是第一时间接电话,调解、疏导、想办法。

  一年期满:我也舍不得离开

  老支书刘书清说:“过大年都不休息,姚支书一心为高粱。”

  村委会主任陈松伦说:“姚支书把高粱村村民的心理顺了。”

  村民熊长云说:“姚支书让我们觉得很舒服,舒服了,我们就愿意听他的。”

  

一位

 

  姚鸿章一点一点走进了高粱村民的心中

  2016年4月24日,坡渡镇高粱村5个村民组组长拿着盖满红手印的请求书来到镇政府,请求把任期一年已满的高粱村“第一书记”姚鸿章继续留在高粱。

  镇政府领导给姚鸿章打电话的时候,姚鸿章正在电脑面前整理资料:“我为下一任第一书记把材料整理一下,让接下来的同事好更快开展工作。”得知自己继续留任,姚鸿章复杂的情绪一下平复了,“引进的5个项目才开始有实质性的进展,我想等它们进入正轨。村民们都把我当成了知心人,闲来无事,都会到村委会找我拉家常。我走了,他们找谁聊去?”

  姚鸿章说:“其实,我也舍不得离开。”

  记者手记:

  姚鸿章并不是一个“好”的采访对象。

  记者问什么问题,他总是用三言两语来回答。可是接听不断打来的采访电话,他又总是耐心细致,全面周到。

  “为什么和村民能聊得这么投缘?最开始做群众工作时,你几句话,村民就听你的?”记者问。

  “这也没什么诀窍。”姚鸿章笑着说,“我了解他们,所以我说的话,都能说到他们心坎里。心顺了,任何事都好办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集聚了493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贵州,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这里无疑是中国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

  作为这个主战场上的一员,姚鸿章一直在做着“人心”的工作。“高粱村的村民都非常淳朴,你对他们越好,他们就对你越好。他们对你越好,你就越舍不得离开。”以心换心,姚鸿章自己也因为老百姓对他信任的升级,让他从主动请缨,到内心动摇,再到舍不得离开。

  带着信念,姚鸿章将一直走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

责任编辑:丹丹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