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创业英才

庞龙:深山创业的脱贫带头人
发布时间:2017-09-07
文章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收藏
  下岗后,他走出大山开阔眼界,回乡办起工艺品厂

  深山创业的脱贫带头人

  一个农村孩子,刚进国有林场端上了“铁饭碗”,就因为林业保护等原因下岗了。在工会的热情扶持下,他成了抚顺市有名的创业典型。去年9月25日,他的栽培猴头菇、玉皇蘑、香菇技术被辽宁省技术质量监督局确定为地方标准。他叫庞龙,今年52岁,现为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青松岭林下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2001年1月庞龙下岗,林场每月给生活费600元。庞龙家就在陡岭林场所在地——陡岭村。庞龙开始上山捡拾松枝、果壳、松塔、干花,卖给新宾县的工艺品厂。每公斤果壳、松塔也就挣4角钱,一个月也挣不了几百元。

  庞龙在一些工艺品厂发现,把几十个松塔粘成一个塔形,居然卖到28元,而他1公斤松塔顶多卖2元。庞龙说,他走出大山的最大收获是眼界宽了,思路活了。2006年12月,他办起了自己的工艺品厂。

  山上有许多核桃树,树枝中间是空的,庞龙看着这些树枝来了灵感。他把树枝按相同比例剪成一段一段的,染上色,用线串上,瞅着挺好看。他把这个东西拿给一位搞工艺品的朋友看,朋友告诉他4月17日是每年一度的春季广交会,建议他把这个东西拿去看看有没有人要。于是,庞龙把这种连名字都没有的串串装了两个纸壳箱,背着去了广州。因这种串串是美国复活节用品,在会场上一下子就拿到5.6万元的订单。

  就靠着给美国生产圣诞节、复活节等用品,这年挣了近10万元。庞龙说,这是他的第一桶金。

  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订货锐减,外贸回款时间拖长。残酷的现实逼使庞龙转型,从2009年开始研究栽种菌类。然而,由于不懂技术,2010年培植的3万袋菌种发现绿霉菌,一下子损失5万元。

  就在他创业陷入困境之际,抚顺市总工会伸出援手。这年,从扶持下岗职工创业基金中给他批了5万元无息贷款,第二年又给了5万元,第三年给了10万元。有了工会的支持,庞龙再次燃起创业的激情。栽种猴头菇、玉皇蘑等需要野生菌种。经过调查,东北地区有26个区域有野生菌类,于是,他一个地方一个地方跑,钻深山、进老林,相继采集木耳野生菌11种、猴头菇3种、玉皇蘼3种。然后再回来培植。为了观察这些野生菌生长习性、适应环境能力等,他每两个小时观察一次,即使刮风下雨、半夜三更,也不间断。遇到实在弄不明白的问题,他就跑到沈阳,向专家求教,并多次参加他们为农村创业者举办的培训。

  庞龙干事喜欢动脑子。菌类生长的“土壤”——菌袋,主要用木屑,不仅成本高,而且受国家相关政策限制。庞龙又研究用秸秆代替技术,经过两年多的试验,终获成功。这项被称为“林下生料栽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已申报专利。

  陡岭村是辽宁省财政厅对口帮扶的贫困村,也是庞龙的家乡,庞龙好多工友都生活在这个村。庞龙知道,好多工友没有找到创业项目,生活还很困难。庞龙创业成功了,他要反哺工友乡亲。从春天到入冬,仅菌类栽培,他最多时就要雇用40多人。庞龙就去找待在家里的工友和老乡,男工一天100元,女工80元。

  有村民找他学习菌类栽培技术,他毫无保留地传授。抚顺后安镇龙凤村王彬向他求教林下种植技术,他手把手教。王彬遇到问题向他请教时,他登门指导。几年时间,王彬也走上了致富路。

  庞龙又在栽培菌类的山上建起了19座小木屋,搞起了原生态旅游。来旅游的游客,可以在山上采摘他栽培的蘑菇,可以用松塔、橡子壳、树枝等做工艺品。庞龙开始养蜂时又动员村民养蜂,可一箱蜂需要1500元,村民担心养不好,没有人愿意干。庞龙自己出钱给3个村民买了3箱蜂,和他自己的蜂一起养,由庞龙包销,但收入算这3个村民的。结果,只一年,3个村民脱贫。

  庞龙说,他可利用的山林面积有2500亩,他要把这片山林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它成为城里人的旅游胜地,成为给城里人提供绿色食品的种植基地,成为教授村民栽培、养蜂技术的培训基地,通过家庭旅馆接待游客,通过养蜂、栽培菌类等,脱贫致富。(顾威 刘旭)

责任编辑:美杉

网友评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