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创业英才

刘颖29岁成为北大博导,科研、教学、家庭、爱好样样没耽误
我不想让哪一个球摔破了(关注·走近“科研玫瑰”①)
发布时间:2017-08-28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洪蔚琳 赵永新
分享到: 收藏
我不想让哪一个球摔破了(关注·走近“科研玫瑰”①)

  工作中的刘颖。

  本报记者 赵永新摄

我不想让哪一个球摔破了(关注·走近“科研玫瑰”①)

  刘颖跑完半程马拉松后在鸟巢留影。

  吴 岩摄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大潮中,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女科学家。她们虽然人数相对较少,却巾帼不让须眉,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堪称绚丽绽放的“科研玫瑰”。

  毋庸讳言,与男科学家相比,女科学家的压力更大。这些“科研玫瑰”的工作状态如何?她们是怎样平衡事业与家庭的?面对“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女科学家们又做何感想、如何因应?从今天起,科技视野版推出“走近‘科研玫瑰’”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编 者

  今年33岁的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颖,是令人艳羡的女科学家:29岁成为北大博导,今年入选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所国际研究学者;除了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还当起了小学生“生命科学课”主讲人;家庭生活幸福美满,一岁多的小宝宝茁壮成长;此外,还能跑马拉松、会做蛋糕裱花……

  她坦言:科研、家庭、上课、运动对我都很重要,我不想让哪一个球摔破了。

  “科研像一场马拉松,认准了这条路,再辛苦也要坚持跑下去”

  “中学时我就对生物有兴趣,考大学时铁了心要读生物专业。”刘颖回忆说,2002年,她报考南京大学,只填了生物这一个专业方向,而且“不服从调剂”。当时她的高考成绩已超过北大、清华的录取分数线,为了学生物,她放弃了这两所许多人梦寐以求的顶尖大学,上了南大生物系。

  大学毕业后,她考到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师从刘清华教授读博士。留学第一年不能一次性听懂英文授课,她就利用晚上的时间,花两三个小时来回听录音,直到听懂为止;刚进实验室时,她甚至不会做最基本的转化实验,周末实验室没有其他人,她就向隔壁实验室的师兄求助。

  与后面的困难相比,这些都不算什么。“我读博的前两年挺拼挺辛苦的,当时前后做了有四五个课题都不顺,怎么做都不对,一直拿不到理想的实验结果。”刘颖甚至开始动摇:要不要换个专业?至少付出能有些回报。

  性格好强的她并没有屈服。她开始换个角度思考失败的意义:实验没成功不能说明没有收获。就像爱迪生尝试各种材料做灯丝一样,失败是试错的过程。那时候刘颖非常拼命,每天做实验到晚上十一二点。她在心里对自己说:如果能早一点发现这个实验走不通,那我可能就早一点走到正确的路上了。

  拐点在两年之后出现:别人尝试多次都没有结果的一个课题,刘颖做了不久就成功了。相关论文于2009年夏天顺利在《科学》杂志发表,刘颖的科研之路由此峰回路转。

  在哈佛医学院跟加里·鲁弗肯教授做博士后时,她把线粒体作为以后的研究方向。线粒体是为细胞提供主要能量的细胞器,受损后极易引发神经性疾病或心血管疾病。回国至今,刘颖在《自然》《细胞》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首次证明了神经肽介导了神经细胞内线粒体抑制激活其他组织的细胞非自主性应激反应,发现了线粒体损伤的隔代遗传现象……

  “我当然期望自己的研究成果最后能应用到临床上,但现在还处于最初、最基本的研究阶段,距离药物研发还很遥远。”刘颖说,“科研像一场马拉松,认准了这条路,再辛苦也要坚持跑下去。”

  “如果能让孩子们多保持几年对科学的好奇心,也是好事”

  “可能再过20年,学生们还会给我发邮件。能知道他们的职业有发展,生活也美满,想想都是开心的。”刘颖对教师这份工作充满自豪。

  她喜欢讲课,给本科生上生物化学课,她会加入很多小故事。讲线粒体,她就提到自然界中,有一种叫鱼藤酮的化学物质能抑制线粒体,这种抑制作用使鱼藤酮成为亚马孙人捕鱼的秘诀。这些贴近生活的例子,让枯燥的知识点变得生动。

 




责任编辑: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