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创业英才

离职再创业的“央视人”:追求“变”与“自由”
发布时间:2017-01-18
文章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收藏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 李咏 唐娟 摄

  现状

  内容独立供应商最多

  张泉灵和郎永淳进入创投领域

  出走的央视人一是进行相关产业资本运作,以张泉灵和郎永淳为代表,以投资人的身份连接资本跟内容。张泉灵进入创投领域,成为紫牛基金合伙人。郎永淳目前担任找钢网首席战略官、高级副总裁以及胖猫创投合伙人。

  其次,是内容独立供应商。据统计,目前活跃的电视内容制作公司中,90%以上是从体制内出来的电视精英创业成立,或由从电视台离职的高管担任CEO。另外,还有人进军网络综艺。比如马东创办米未传媒,推出《奇葩说》、《饭局的诱惑》等节目。去年8月,曾经的央视春晚总导演哈文带着她的创业公司酷娱影视在北京亮相。公司的第一个项目是由李咏主持、与优酷联合推出的网综《偶像就该酱婶》。这位传统电视人,谈及转战互联网时的突围,用三个“更”字强调:“更用心、更用脑、更努力,这很痛苦,但你要学会享受。”

  张洁很想拍“新闻IP”题材

  25年前,张洁在西双版纳拍过一个纪录片,对那里的风土人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在新闻频道做《新闻调查》看了很多糟糕的人和事,更想念西双版纳那个纯净的地方。去年年底,张洁作为制片人的第一部电视剧《让我听懂你的语言》在西双版纳开机。该剧的核心主题是生态保护,故事讲述了上海小伙子来到西双版纳,发生的爱情故事。

  在张洁看来,他想做的影视作品,共同灵魂都是“真实”,反映现实、反映当下。除了电视剧,他还希望可以做“新现实电影”项目。张洁感兴趣的电影也都是现实主义电影,比如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亲爱的》等。

  在央视做新闻20多年,各种各样的选题几乎都涉及过,他想把虚构和非虚构题材连接起来。“做《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有很多现实新闻资源,很多社会现实案例,所有社会问题基本都被我们研究遍了”。张洁对非虚构题材很关注,包括最近新兴的“新闻IP”,“比如近期的奥斯卡电影《聚焦》,还有《太平洋大逃杀》,都是很好的题材。”张洁认为,自己做现实题材有优势,“三十几年做深度报道的阅历,我们对中国社会很了解。这些熬出来的阅历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资源,是我们一笔巨大的财富。”

  李咏活跃在主持一线,涉足网综

  与其他央视主播离职后纷纷选择加入创业大军不同,李咏依然活跃在主持一线,主持了各大卫视多个节目。去年8月,他主持了第一档网综《偶像就该酱婶》。

  2006年的李咏也许不会想到,十年后的观众对于综艺节目的巨大需求量以及广泛接受度。《偶像就该酱婶》是李咏主持的第一档网综,节目中,李咏和嘉宾们开着尺度颇大的玩笑,如今的他已经不再有“戴着脚镣跳舞”的感觉。在李咏看来,主持电视节目和网综并没有太多不同。

  挑战

  条条框框没了,不要自嗨要互动

  在如今这个小鲜肉+IP通行的电视剧市场环境中,张洁想做现实题材,市场前景是最大的挑战。但他坚持,“艺术应该反映现实生活,呈现真实,揭露真相。这也是对新闻人的要求。魔幻、穿越题材我是不会做的。”

  曾担任《幸运52》和《非常6+1》节目导演的邹蕾在哈文的带动下,离开央视投身网综。她告诉新京报记者,离职前后做内容有如下区别:“就像写作文一样,给你一个方向去写。在台里可能是写议论文的方式。出来了反而空间大了,不用去考虑什么东西不能说,首先要想说什么东西有意思,这也是一个挑战。就像孩子学习以前有条条框框,但是现在,这些条条框框没有了。”

  做网综,李咏是第一次,他将做这件事的理由归结为“有意思”。“万事万物你都要先接触一下,再去判断它有意思还是没意思。”做完几期后,李咏感受到了网综的乐趣,“我不累,没有紧箍咒在头上,就是个野猴子,前期可以信马由缰一些,反正有后期再操作。”之前李咏从不看自己主持的节目,“但‘酱婶’我看了两遍,看完我觉得,我还可以再纯粹一点。”第一次做网综,多少还是会有些老习惯改不了。“我尽量做一个让大家看得惯的人,不是外在的发型、着装,而是,你别装。”

  网络作为互动性极强的播出平台,李咏也做好了“被吐槽”的心理准备,“之前多多少少会觉得,我这么精心准备了你们怎么能说不好呢?但现在,我觉得大家怎么说都不过分,你以网络的传播方式去播出,你当然要去迎合。”

  这个过程不容易,追随哈文的邹蕾也坦言:“以前有经验的优势,但出来之后发现没有优势。做网综之后就会发现学了太多,太多你听都没听过的词语,工作方式,思考的方式。”她表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弄清互联网的“观众思维”。“我们当时觉得做电视也是观众思维啊,但他这个观众思维,比那种要求更赤裸裸。比如说,做节目我们碰到一个选手,导演设计了一个点觉得很兴奋,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但电视导演在创作思维上很容易自嗨,但实际上,所谓的网综观众思维,是要紧跟观众的互动。”

  搞艺术的要挣钱,大家都在摸索

  对于另外一些电视人而言,从甲方突然变成乙方,跟客户打交道也成为一门学问。2010年底,制片人杨智帆离开了工作四年的北京卫视,如今,他建立了自己的自媒体平台“冷眼看电视”,但谈及转型的过程,他感触良多。“我刚刚有公司的概念时,对公司的管理和运营是很陌生的。因为都是做内容出身的人,谈任何一个项目,都是从节目好不好看作为出发点,但是把节目作为产品之后,就要考虑到这个产品能否挣钱,如何挣钱。”

  对于在体制内仅仅专注在节目本身的电视人来说,了解市场的规律并不简单。“体制内的工作牵扯到的事情相对比较少,制片、后期、录制棚都是配备好的,走预算就行,台里的制片人不关心广告的部分,只需要管预算。这档节目的冠名、赞助都是归台里广告部统一管理,不会直接接触客户。”以前从来不看财务报表,到现在边干边学,杨智帆笑称:“要知道这份钱是怎么来的,归属是什么。但天天搞艺术创作的人搞数据,会崩溃。”

  目前,很多制作公司都缺个岗位——商务导演,在杨智帆看来,这就是个类似转换器的角色,既得懂节目内容,有话语权,知道某个环节和设计能否达到客户要求,又得懂商业语言。“从体制内出来的传统电视人,大多数往往很难驾驭商业语言,不知道客户的思维是什么。因此,商务导演很难找。这种工作现在大多都是由公司老板自己去跑,可能他也不是特别专业,但必须要做这样的事。所以现在,大家都在摸索。”

  未来

  电视人离职,在杨智帆看来是大势所趋。“这也是制播分离未来的一个结果。以后,电视台很可能不再大规模去制作节目,而是将制作完全交给市场。转型的成功率有多少,还是需要时间印证。这需要自我迭代,自我更新,也是自我成长。”而仍在央视工作的内部人士也坦言:“离开央视的人到底怎样也是在摸索阶段,压力和发展空间在后期可能会更明显。将来的趋势是:在电视台内工作稳定,但收入相对低一些,管控相对严格。在外面,空间大,工资高,但风险也大。走不走只是职业选择,不论好坏。”

  采写/新京报记者刘玮 凌晨 实习生 邵程

责任编辑:明月

网友评论

>>>
相关推荐